浅析一次烧高温颜料陶瓷绘画因素
2013-04-29王榕茂
王榕茂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影响高温颜料直接绘画的因素。实践证明:适合的泥坯是绘画的基础;适合的施釉是色料发色的保障;颜料的粗、细是绘画的关键;烧成是所有人工智慧融于一炉的升华。
关键词:陶瓷绘画;高温颜料;泥坯;施釉;烧成
1 前言
陶瓷色釉料等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发展,使远古陶瓷由单一的点染条纹发展到如今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陶瓷艺术作品。千百年的历史,凝炼出历朝历代能工巧匠在陶瓷艺术上的辉煌,将陶瓷绘画推向了历史新纪元。如今,陶瓷绘画已经不仅仅是装饰陶瓷制品锦上添花的画面,陶瓷本身已经成为艺术家表达思想、张扬个性、创作艺术作品的载体。陶瓷绘画艺术的分类大致分为青花、斗彩、五彩、古彩、粉彩、浅绛彩等彩瓷品种。陶瓷绘画每个作品的产生都与绘画有密切关系,通过不同的后期加工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有史以来不少艺术家、专家和院系学者都在陶瓷绘画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笔者通过学习和多次实践尝试,用高温色料直接在陶质坯体上绘画并一次烧成。即直接在陶瓷生坯上使用能耐高温的料色绘画,再在坯上施透明釉,然后入窑一次烧成。
2 影响高温颜料直接绘画的因素
一次烧高温颜料陶瓷绘画艺术,和青花的釉上、釉下彩一样,具有其他工艺美术的共性。同时,它更有别于其他工艺的独特性,但同样是“土与火”的艺术,在借助火的创造下,才能显示它的美丽与价值。本文主要浅谈影响高温陶瓷颜料直接绘画一次烧的泥、釉、绘、火等因素。
2.1 合适的泥坯是绘画的基础
首先,合适的泥巴、正确的操作规程性能使泥坯制备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为后工序提供了可能。必须选择温度、刚性合适的泥巴制作坯体,通过试制检测在高温下是否变形。否则,在最后的烧成阶段,可能会造成变形或者其他影响发色的因素。如,笔者在试制时,用一个强度不够高的挂盘坯体,尽管其物理结构很合理,但因为其刚性太差,烧成后产生极大变形,好端端的一个盘子烧成一顶顶“西部牛子”帽(见图1)。其次,坯体要干透,坯体没有干透,会影响绘画的颜料吸收,也可能在烧成后出现开裂。由此可见,坯体犹如我们中国画的宣纸,选择不好,也不会有好的作品收成。
2.2 合适的施釉保障色料的发色
高温陶瓷颜料绘画的施釉工艺,不管是釉下彩还是釉上彩,首先要确保施釉时坯体干燥,否则,会影响色料的发色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坯体未完全干透时施釉,会造成在烧成时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在釉层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物理变化,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见图2)。其次保持施釉釉层厚度的合适。施釉釉层太厚,发色效果一般不受太大影响,但会产生釉层冷却后透明釉分裂现象;施釉釉层太薄,色料发色不理想,可能出现哑光的画面,甚至可能造成部分色料裸烧的现象,完全达不到生产预期效果。两者都影响作品的收成。
2.3 绘画是施釉的关键环节
第一,高温陶瓷绘画的颜料粗、细选择尤为重要。颜料的粗、细度影响着釉浆的均匀性、悬浮性和稳定性,最终影响施釉后的发色效果。如果颜料颗粒过粗,极易导致色料沉淀,在作画上色或施釉过程中难于掌握颜色的层次性,使先后用笔的坯体所吸附的颜料浓度、组成以及色层厚度均发生变化,导致作品创作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颜料颗粒太粗,没有过筛,易出现色料生烧现象,或者因成分的不均匀分布而生产带色或不带色、或深或淡的色斑。达不到绘画中想象的火痕肌理,更不用谈有其他的装饰效果。
第二,高温陶瓷颜料绘画对创作者提出较高的综合要求。陶瓷绘画是在生坯体上进行,从材料上讲,它由画面材质产生化学变化的不可控性所产生的自然纹理。釉下陶瓷上的绘画多以勾线填色装饰瓷器为主,更多地体现了陶瓷工艺上的能力,尤其是在釉下的空间造型、色彩、光线、立体关系、质感的表现更是难于上青天。
高温釉下陶瓷颜料的表现基底是泥坯,而非宣纸等材质。陶瓷颜料是用水调合颜料表现在泥坯上,靠颜料的厚薄产生层次深浅差别,最好是一次性一笔到位。尤其是在绘制中国画时,由于中国人信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中国画绘画是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精神和理想,在绘画中追求达到气韵生动、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而重复叠加次数多了,画面表面难以分清深浅,颜料过厚又会产生锈斑料刺,且不同的坯要施用相匹配的釉,烧相应的温度才能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还有些颜料在烧制过程中,上、下层颜料与混合的其他颜料产生化学反应,或者温度烧的不合适都会使某种颜料挥发掉。入窑时,画面色彩微妙斑斓,冷暖色彩变化丰富;出窑时,画面几乎成了单色,而令人沮丧。因此,许多不稳定因素使陶瓷颜料在釉下的表现让众多艺术家无法施展才华,望而却步。
因此,绘画时色料的选择和加工尤其重要。同时,也对创作者提出很高的艺术要求,作画时要很好控制笔的含水量、含色量、正侧峰,简单扼要、下笔果断、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尽量减少修改的重复用笔。整个过程考验着艺术创作者的材料、工艺、创作等综合能力的应用。
2.4 烧成是所有人工智慧融于一炉的升华
烧成是将硅酸盐制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使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形成预期的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从而达到固定外形并获得所要求性能的工序。虽然现代窑炉工艺的发展,无论从窑炉的性能,燃料的稳定性及烧成的温度和升温曲线的精确性而言,都是古代的窑炉无法比拟的。但陶瓷绘画是一种艺术行为,基于的釉色及材质的前提,笔者认为烧成就是泥与火、汗水与心智交融历练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温颜料绘画更像是一种艺术探险。陶瓷艺术之所以被称为“火的艺术”,原因就在于窑变的神秘莫测。在陶瓷绘画一次烧时,即便是掌握了坯体、各种颜色釉的调配、绘制工艺和烧成温度等规律,烧成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其主要碰到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批次的坯体和各种颜料、釉料的发色温度不同,而其进窑炉的位置高低也有不同,再加上各颜料、釉料粒度差异。釉色及釉面光泽在不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同一窑产品中,同样釉色及效果的产品可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笔者大致把它们分为温度不到、温度过高、保温时间不够长,及保温时间过长等几种可导致产品效果与实际经验效果所不一样的现象。使得同一窑作品中烧成效果不尽理想。
第二,由于笔者创作的陶瓷绘画多是展开式的挂盘或者陶板。烧成的时需要的硅板层数很多,(下转第52页)且为拉平窑炉气氛温度,烧成时间大幅度延长。特别是使用的硅板太厚时更甚,一般会比普通的产品难烧。熄火后也会造成窑温散热缓慢,产生余热难以消除的结果,使作品在窑炉停火后炉内余热过高,作品呈“过火”等的不理想现象。
第三,烧成后窑炉风口关闭时间很重要。同样的材质在不同的烧成方式及不同的烧成温度下,其结果不同。笔者在一次烧成过程中,由于保温时间过长,加上烧完后关闭气窑炉风口的大小不合适,结果造成还原时间过长。导致同一窑的钴颜料封透明釉的青花的效果完全变样,整批作品意外发出个“鸭蛋青”的共同底色(见图3)。整窑作品都变色了,也可以说是窑变,但并不是作者所期待的。
3 结语
高温陶瓷颜料绘画是材料质地、工艺手段、艺术表现形式三者的统一。只有对其物质媒介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才能有效地进行创作,同时也要感受现代艺术观念的新气息,才能创造出富于时代精神和技术含量的作品。我们要积极探索陶瓷绘画艺术的新工艺,作为一个当代的陶瓷艺术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拥有绘画技艺,也要很好的掌握泥、色料、烧成等材料和技术,不断创作,向社会奉献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
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温颜料绘画的表现力必将在传统的基础上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在未来高温陶瓷颜料绘制的画作将更为宏观和现实的视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必定会有更多的人去探索、去开拓,起到对现代陶瓷艺术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