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人提案”后的社会心理

2013-04-29彭晓芸

商周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聚光灯参政雷人

彭晓芸

每年两会,明星代表、委员,以及出自各色人等的“雷人提案”总是占据了大量的新闻版面。两会作为国人重大的政治生活,为何在一些媒体上总是容易表现得太“鸡零狗碎”、太“花絮”?记得过往几届两会,对会场女服务员、女记者、女代表的外貌和穿着也有大量图片报道,仿佛两会是一场视觉饥渴的盛宴,趁机“揩油”的男权视角无处不在。这种状况显然不太符合两会所要实现的议政功能定位,似乎是被媒体把焦点给扭曲了。

除了抱怨媒体,还有人抱怨那些提出“雷人提案”的代表,这些抱怨和批评当然没有什么错,不过,除了抱怨,我们恐怕还得试着考察这一现象所以生成的系列环境因素。

过去,我们可能还不习惯参政议政,某种程度上,参政议政是作为一项荣誉被认可的。于是,我们有了一些表示不愿意就政治议题发表意见的“哑巴”代表和委员,他们中的一些是由于职业习惯而对政治议题不熟悉,担心说错话而干脆不说,这一点在明星代表、作家代表身上表现最为集中,他们多是由于在自己的行业获得了名声而成为代表委员的,而不是由于他们对参与政治有特别的兴趣。

其实,也有部分明星委员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在其从事的领域也确实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环保、民生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但部分明星委员却鲜有建议,甚至选择了沉默。“沉默”的明星委员,不免让人觉得是在耍“大牌”,背离了公众的期待。这些“沉默”的明星委员更像是两会的“围观者”,就是“来看看”的,就是来被聚光灯围追堵截的。

而另外一群人,多是不知名、不受重视的两会一般参与者,由于知名度不高,媒体本来并不关注他们。但同时,他们心中也许和明星一样热衷于把参会视为个人荣誉,他们急需把自己参会的荣耀表现出来,也希望得到聚光灯的照耀。于是,“雷人提案”就成为一个有效获得媒体关注的招式。这些代表委员故意以耸人听闻的提案吸引眼球,因为在他们看来,注意力经济的价值是首要的,就算被骂也是一种“胜利”。这类似于一种广告效应,他们需要的就是吸引大众、媒体的关注。

肯定还有另一种类型,有些代表和委员无意于哗众取宠,但还是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提案。他们的症结也许在于缺乏参政经验和议政能力,他们不接“地气”,不知道去哪里获得有现实意义的提案资源,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学会寻找渴望被表达的民意诉求,他们实际上暂时还称不上合格的民意代表。

最后,我觉得有个概念需要厘清,即“雷人提案”的说法本身就很“雷人”,很不科学。它表达的意思是极为自我和专制的,它排斥异见和分歧,它对多元社会的多元利益代表和民意诉求未能持开放包容态度。

如果对未来有所期许,我们似乎应当努力营造这样的环境:提案雷人不雷人,由民众自然选择,由民意自动筛选过滤,而不是由媒体或代表的内部来评判。

笔者认为,提升两会的参政议政效率,关键还在于提高两会的专业化程度,疏通更为切实可行的民意管道,让那些积压已久的老问题得以到达有专业参政能力的真正的代表委员手里,让那些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得以被公众看见、听见,被两会的议程所吸纳。

猜你喜欢

聚光灯参政雷人
趋利与避害:聚光灯式运动员发展启示研究
颜回之乐
影视聚光灯集合罩的创新性研究
雷人画语
绍兴后期高宗对中枢体制的调整——以汤思退再次“兼权”参政为中心的考察
机遇
婚礼上的雷人逗图
雷人画语
雷人画语
关于新一代BMW M3、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