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013-04-29冷鲜花

商周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妇产科生育母亲

冷鲜花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从根本上说,是自己的一些认知想要表达分享。这些认知的觉醒是从自己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开始的。

生育里彻底感受自己

6年前自己成为母亲。经历了期待满怀而又困惑忐忑的漫长孕期,真实的分娩过程就如同一位女作家在一本书里所写到的“分娩将我们彻底撕裂,使我们直面自己身体的现实,被迫在这一时刻完全彻底地感受自己。”宝贝呱呱坠地,自己被推出产房的那一刻,全身心都真切地承受着分娩带来的痛楚,整个人大汗淋漓,呈完全虚脱状态。第二天,为自己接生的医生过来看望自己,向她说起自己的复杂感受,她说,女人成为母亲的感受的确是十分复杂的,我在妇产科工作了30年,总想写一本日记出来,但是一直未能做到。这位医生就是时任青岛市市立医院产科主任的王静怡。

想要诉说和倾听的想法在那一刻碰撞出来。

在计划怀孕的准备期包括怀孕后,去书店买了好多本孕产图书,希望得到认知与指引。但翻阅后才发现,这些图书除了书名和封面设计有所不同,内容几乎是完全同质化的,基本都是对怀孕每一个阶段的描述与注意事项。

这些教科书中讲解的孕期概念并没能使笔者释然地度过孕期。

怀孕早期体检被告知要做ABO血型的检查,报告要等到第二天中午左右才出来,当时适逢春节要赶去外地的婆家过春节,忐忑不安地等到检查报告出来,看到并没有溶血征兆才敢动身去外地。怀孕中期定期检查时被告知胎儿脐血流不达标准,大夫说,你先回去吸氧看看吧,不行的话就要住院治疗了,当时甚是忐忑,觉得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压在心上。是的,每一个母亲都知道,一切有关于腹中孩子的问题对母亲而言都是天大的问题。怀孕7个多月时做检查发现胎位不正,坚持每天回家按照教科书中所讲的姿势做胎位纠正,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依然无效。一天晚上,怀着几乎绝望了的心情,让家人帮着用艾条灸小脚趾的阴穴,灸到皮肉灼痛感十分强烈忍不住大叫出声来,但是第二天早晨一醒来就惊喜发现:胎动的方式不同了!是不是表明胎位正常了呢?马上赶往医院,医生一摸肚子,惊喜地说好像真的转过来了!做个B超一看,真的转过来了!而自然分娩的过程也并不顺利,是枕后位,第二产程很长,好在有经验丰富的王静怡主任在边上引导鼓劲,帮助按压腹部,3650克重的女宝宝呱呱坠地。

孕育生产的过程真实深刻,永生难忘。

一个历经了自然分娩的女性,因为战胜了心理的恐惧与真实的疼痛,通常都会变得更加无畏。笔者就是个痛点很低,见到血就会晕的人,却毫不犹豫地选择自然分娩,充满勇气地体验成为母亲的完整过程,但是很多女性却没有获得过体验自然分娩疼痛感的经历。

周围已经升级为母亲的女性聊起生育的话题,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这个选择题总要被提及。大多数剖宫生产的母亲都会遗憾没有做到自然分娩。因为种种的客观和主观的缘由,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已经是个令大家扼腕叹息的话题。虽然按照国际标准,应该85%的孕妇都顺产才对,畸高的剖腹产率肯定是不正常的。生育这一人类的本能,在很多时候,已经变得需要手术干预才能实现,这不能不令人忧虑。

当然并非所有的女性都适合自然分娩。一位女友的经历是,她身材小巧,自然分娩了3750克的孩子,虽然会阴两侧都经过侧切,但是依然撕裂得十分严重。她回忆起那个令她至今依然不堪回首的分娩过程,听到医生一边为她缝补被四分五裂的组织,一边议论说怎么有这么狭窄的产道。这其实就是一例因为产道过于狭窄不适合自然分娩的典型案例。

每一个生命都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以适合的方式去对待,才是尊重。

被忽略的变奏序曲

生育带给女性的改变又岂止是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差别所能涵盖的了的。因为,在女性的生命里,生育过程并非一个小插曲,而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变奏序曲,生命的很多方面都因此被改变了。但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或者只是对此习以为常,被动接受。

一位妇科女医生做过调查,经阴分娩的女性或多或少都有尿失禁的迹象,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有的人会加重。她坦称自然分娩了8斤的孩子,她自己多少也有尿失禁迹象。2007年她去欧洲学习,发现产后康复在欧洲是一项国家福利,女性分娩42天后被要求去产后康复中心做相关的康复训练,那段时间是女性机能恢复最佳时期,经过康复训练,女性有机会将身体机能极大地修复。这些认知震撼了她,让她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产科大夫,专注到妇科整形专业里来,致力于女性盆底康复,为那些有尿失禁痛苦的病人解除痛苦。只需要一个阴道紧缩术就可以让她们康复,她说。

上述那位产道狭窄却自然分娩的女友,就明显地携带着生育带给她的改变:生性活泼的她尽量注意不做一些弹跳动作,因为那样可能意味着会有小便失禁。

而在一个晴好的天气里,一位穿着讲究的女士正在遛狗,却突然蹲下身来,尴尬地发现她自己小便失禁了。这是一位朋友讲过的她一次亲眼所见。

一位闺蜜自嘲为“女企业家(起夜家)”,一晚不起夜个几回肯定不行,睡眠质量很不好,很容易失眠。

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女性亲属,因为感冒咳嗽,时常会小便失禁。

有位老太太,子女想让她去旅行,在旅行团都给她报名了,但是她拒绝了,并非不爱出门,真相是她一小时里需要去厕所两到三次才行。

笔者也同自己的母亲时常谈论这个话题:为什么没有生育之前,可以做到一整夜不起夜,但是生育之后,晚上却总得起夜一次。母亲的回答也是,想想啊,那么大的孩子被生出来,母亲的各种器官怎么可能还和原来一样。

前一个阶段里的挣扎

当你还沉浸在生育过程本身和影响的话题,却有很多人在前一个阶段里挣扎。周围的朋友同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易怀孕,高发的多囊卵巢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胚胎停止发育等案例让很多老妇产科专家都大跌眼镜。

一位女性亲属,只有二十几岁,自来例假起就痛经厉害,每次都痛到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可惜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刚刚的一次检查确诊为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被告知不易怀孕。

对女性这种独特的性别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认知,月经周期、生育过程、特殊的生殖器官,让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女性独特的性别保健与认知,是一个女人永恒的话题。

倾听这一小群人

“一小群有思想并且有着献身精神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不要怀疑这种说法,事实上,世界正是这样被改变的。”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

从想写一位产科专家的工作日记到最终扩展为写妇产医院的一群人。笔者很好地体验了玛格丽特·米德的上述论断。

从前期的碰撞构思到组建采写团队,信心满满、责任感强烈地约谈坤如玛丽医院集团青岛片区总经理陈征,初一见面沟通就得到他积极的响应与配合。

几十位妇产科的医护人员,有大师级,有专家级,有普通的护理人员,有管理者,听他们讲述对自己职业角色的理解,讲述他们印象深刻的案例。

从他们那里感受到对职业的热爱。大师级的妇产科专家童晓文教授说,所谓野心就是有想法,有热情,而且愿意为之付出。是的,就是这么一群人。这一群人给你的感受是,这是一群很单纯的人。他们很执著,很认真。

我们在采访中,会一次次地对每一位被采访对象解释一遍:采访的目的是为了集成一本书,用于分享与真诚地沟通。而每一位采访对象因此都充满了真诚,讲述自己的经验与心声。

每一位妇产科大夫都像一本书,时间有限,只能把他们最精彩的篇章展现给读者。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愿生命更坚韧,生活更美好。

猜你喜欢

妇产科生育母亲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给母亲的信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