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官样板”吴仁宝

2013-04-29

商周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华西村华西集体经济

3月18日晚,“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在家中病逝,享年85岁。

吴仁宝与他所带领的华西村蜚声中外,不仅在于华西村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肇始于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吴仁宝始终坚守华西村的集体经济,从某种程度上,华西村已经是全球研究集体经济和集体主义的“活标本”。

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华西村集体经济的成就,是吴仁宝超凡的政治经济学智慧。以及社区领袖式的个人魅力起着主要作用。如今传奇已去,带着老书记留下的财富,未来华西村的发展,会不会延续“吴仁宝式”的辉煌?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做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家必须是政治家”

3月22日清晨8点08分,华西村前任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的追悼会在华西村民族宫举行。

民族宫里挤满了人,在外面广场徘徊的人更多。人们都站着,宫里的桌椅前几天已经拆掉。工作人员向一位年迈老者递过去一把塑料凳子,被老者摆手拒绝了。吴仁宝巨大的遗像挂在正前方的墙壁上,面带微笑。遗像上的吴仁宝少有地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生前他总是穿一件尼龙质料的黑色上衣,脚蹬布鞋。

这里曾是吴仁宝每日必到的地方。每天早上,吴仁宝会从家里或者金塔来到这里作报告,听众是来到华西村的旅游者。在高峰时,每天约有5000人次来华西村“考察、取经、旅游、学习、培训”,听吴仁宝作报告,已经和游览华西村建造的“小万里长城”、“小白宫”、“小天安门”等山寨景观一样,成为华西村旅游的一个固定项目。几乎每个到访华西村的游客都会去听老书记演讲,通俗而不乏大道理的“吴仁宝式”语言,常常引起听众掌声雷动。报告内容主要是介绍华西村如何摆脱贫困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但他讲的话也会很即兴,“不光介绍华西村的情况,还会融进一些时事,而且针对不同的听众会讲不同的内容”。

吴仁宝一口江阴方言,外地人难以听懂,所以他总是带着一个翻译——通常是他的孙媳妇周丽,他用江阴方言说一句,翻译用普通话再说广次。吴仁宝一般不与听众互动,说到兴奋时,他会在胸前挥动手臂。

这个报告一作就是十年。除非在外出差或者有特别重要的会议,吴仁宝绝不会缺席。以前身体健朗时走着去,后来身体不好了就坐轮椅去。

他喜欢开会。按照华西村官方的说法,华西人也爱参加会。

吴仁宝开会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会议时间经常在凌晨。他一般夜里11点左右睡觉,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华西村新的一天随着他的醒来而开始。他起床后打开电视看新闻,一边看一边喝茶抽烟,想到哪些工作要布置,就召集村干部开会。“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开会,”2006年时任华西村党委副书记的瞿全兴说。一本得到华西村官方认可的著作《吴仁宝新传》中写道,“华西的老村民说,三天听不到吴仁宝说话,心里就好像少了点什么。”

瞿全兴说,华西村人热衷于开会,起码比在外面无聊应酬强,开会是你说我说,可以发扬民主,而且还能产生效益。他甚至将开会提到了“会议经济”的高度。

1992年3月1日凌晨3点钟,华西村主要的村干部接到总机通知:赶紧到南院宾馆403会议室,参加紧急会议。在会上,吴仁宝宣布了他对时局的判断:邓小平讲话了,经济要大发展。当时邓小平南巡讲话还没有传达到基层,但《深圳特区报》刊载的八篇评论文章引起了吴仁宝的注意,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文章传达的是邓小平的意志。吴仁宝进一步判断,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原材料涨价,于是连夜开会,定下了“借钱吃足”的策略,借款2000余万元,又从银行贷款6000万元,购进了钢坯等大量原材料。没过多久,邓小平南巡讲语传遍中国,原材料价格果然上涨。外界盛传“吴仁宝开了一个会,赚了一个亿”。这笔财富,成为华西村腾飞的第一桶金。

吴仁宝曾说,

“当一个政治家不一定要是企业家,但要做—个成功的大企业家必须是政治家。”他掌握政治动向的方法是研究新闻,天天坚持听《新闻和报纸摘要》,看《新闻联播》,还有凤凰卫视,吴仁宝最喜欢的节目是阮次山的政治评论。他贯彻自己想法、管理干部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开会。即使在去世前不久,吴仁宝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开会。

中国农民思想家

研究政治和政策导向,可以说是吴仁宝的一大爱好。事实上,从上世纪60年代带领华西村民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起步,到兴办集体工厂,乃至2008年安然度过金融危机,吴仁宝每每都能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把握先机。

“作为最基层的社会治理机构,如何读懂上面的政策不走偏,同时又让下面的老百姓都满意,把两个方向的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如是总结吴仁宝的战略思想。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华西村取得今日的成就,吴仁宝是最重要的因素。

半个世纪以前,华西村仅仅是中国东部江苏省江阴市的一个普通小村庄,这里的农民经常挨饿。而到今天,则是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人均存款超百万元。上世纪末,华西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家家有电话的“电话村”,以及第一个“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这个不停地引起中国农民兴趣的“共同富裕”神话,正是由于吴仁宝近50年的直接领导而实现的。

为了得到吴仁宝的指导,分享华西村的经验,从2001年开始,一批周边村子先后自愿并入华西村。到2006年,华西村已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1600多人口,扩展到35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3.5万人口。2012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524.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59亿元、村民人均收入8.8万元。

有人说,一直对生活充满着自信和希望的吴仁宝就像一台“播种机”,他渴望着把“共同富裕”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农民的心里。在他的推动下,华西村支援黑龙江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建了一个“华西村”。他还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又通过“智力扶贫”,带动外地10万人脱贫致富。2006年开始,他每年邀请全国1万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来华西村交流、学习。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村帮村,户帮户,最终实现全国富!”这一口号是典型的“吴仁宝式语录”,类似的还有许多。他曾说“要当就当‘有本事的干部”、“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当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有终身制”……始终坚持集体经济的吴仁宝认为“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共同富裕”理念使华西村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最富村庄,吴仁宝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农民思想家。

与吴仁宝有几十年交往的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认为,吴仁宝是一个具有中国农民典型特点的人,外圆内方,实事求是,他最擅长的就是用农民的思考和表达,把旁人看来对立的意识形态和政策方针都理顺了,并以此为指导在实践中赢得成功。

近十年,几乎每天,吴仁宝都在华西村为前来旅游、参观和学习的人介绍华西村发展历程和他个人的思想,他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痛,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

瞿全兴透露,这几年,上级政府批准给吴仁宝的奖金,累计有5000多万元,但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给了集体。如今,老百姓家家都住上了高楼别墅,他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里。

直至吴仁宝病危时,被家人送到上海华东医院住了一周。当天清醒之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回华西开会……

华西村对于吴仁宝的眷恋是显而易见的。从19日开始,吴家在吴仁宝位于长廊尽头的家中设下灵堂,吴仁宝停灵于此,供人们前去吊唁。每天不断有华西村和周边乡村的村民,以及闻讯而至的各界人士,来到吴仁宝灵前,看老书记——这是华西村民对吴仁宝的尊称——最后一眼。22日上午,追悼会结束之后,前往灵堂的人数达到了5万人。由于人数太多,移动速度缓慢,现场还发生过一次误会:十几名村民误以为吴家临时取消遗体告别,他们看不到老书记了,情急之下遂冲进吴家院内,引发了一次小冲突。

54岁的李正元是前去和老书记告别的5万人之一。其实19日他已经去看过老书记,22日他又率领全家四口人排两个小时长队,只为在吴仁宝遗体前再鞠三次躬。18日晚上7点多,他从电视新闻中得知了吴仁宝去世的消息,一下子“心里很闷”,他跟家里人念叨说,一定要去看看老书记一“感觉像自己家里—个长辈过世了。”

在华西村为吴仁宝出版的《吴仁宝箴言》中,曾收入一段这样的文字:

“人活着为什么?人死后留下什么? 一个人活着需要钱,但不能仅为了钱,应为国家、人民多做贡献。一个人死了,死即了了,但了的是物质的东西,精神形象不会了,多留一点好的精神。好的形象给子孙后代,这个价值远比资产高。”

争议“华西模式”

然而,作为当今已不多见的经济形态,华西村是集体经济还是家族企业、是政企合一还是市场经济,诸多疑问围绕在吴仁宝和华西村周围。

2004年左右,华西村研究者、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怡开始调研华西村的集体经济模式,在统计后指出,吴仁宝4个儿子可支配的可用资金占华西村资金总量的90.7%。尽管这并非指他们实际拥有的财富数量,但他们在集团党委、村委中身居要职,被认为处于华西村金字塔的顶端。

“家族依旧是村庄的权贵阶层,”但周怡在他所著的《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中同时指出,“家族每一成员的奋斗和获利都被涵纳在村集体的事业中。因此集体与个体、整合与分化的博弈过程,依然是集体整合、集体声誉强力超越分化的个体性。”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微博中表示,华西村无疑是成功的。“华西村模式的经济学本质表现为三点:强大的内部人控制及传承,类似许多德国企业;职工入股,少发现金,发股票,高激励,高积累,与投行咨询异曲同工;紧跟大环境变迁的能力,中国特色。”

温铁军也在总结华西村的经验时提到,华西村一是打红色的社会主义牌获取长期稳定的政治保护和因此不可能被减少的经济资源;二是打白色的资本扩张牌成为天下第一社区资本总量村;三是打灰色的村庄党委公司化的治理方式取代城市政府治理,以及私营经济开发区等多样化牌弱化产业资本扩张中的各种张力;四是打绿色的生态旅游牌保持多元文化及多样化经济结构(包括粮食农业维持村民生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四点均可见华西村的成功之处。

然而,温铁军也坦言,华西村的成功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乡镇企业的扶持政策,有其特殊性,因此,其经验可借鉴。但难以复制。

经济学家华生则对集体经济的未来并不看好。他认为,华西村本质上是家族控制的最基层的政企合一,政企分开现在已经是改革的必须,所以这种制度显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不符。“而且,华西村的成功取决于特殊时期对乡镇企业的特殊扶持政策,而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土地,但现在通过土地确权,集体土地也正在瓦解过程中。所以,从长期来看,集体经济本质上有问题,产权带有一定模糊性的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没有生命力,只能在一些非营利性的社会管理部门中可以沿用。”华生说。

变与不变

自建村以来,吴仁宝一直是华西村最重要的精神领袖和主导力量。在他去世以后,华西村站在成就与争议并存的路口,将何去何从,是否还有足够的凝聚力来续写集体经济的辉煌,成为外界最关心的问题。

华西村如今的党委书记、吴仁宝的四子吴协恩,早在2003年就接任。不过,由于吴协恩处事低调,十年来,吴仁宝依然担任着华西村“形象代言人”的角色,并以“村党办政企三总办主任”的身份,监督着华西村各项工作的推进。

熟悉吴协恩的村干部说,“新书记”军人出身,性格沉稳、内敛,与“老书记”直爽、甚至有些火爆的脾气不太像,但“新书记”考虑问题也非常周全,而且在发展经济上颇具创新理念。“‘新书记今后应该会主要在经济方面抓工作。”华西集团党委副书记杨永昌表示,事实上,当年华西村对外合作生产自己品牌的烟酒,正是吴协恩一手促成,“当时他的想法,就是要大力发展‘华西村这个品牌,为今后发展服务业打好基础。”

华西村偏重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个中变化近几年已经显现出来。华西村炼钢厂的工人小王从去年下半年起就不怎么上班了,“工厂的活儿比三五年前少多了,现在经常放假,每个月领1000多元的工资”。

“最近这几年关了好几个厂,不锈钢厂两个车间去年关了一个,老热带厂、小化纤厂也关了,新热带厂去年一年都役轧钢。”

杨永昌说,华西村从2003年以后就没有新开过工厂,关掉的厂倒不少。“有的是我们技术改造后产能优化了,有的是搬到外省市去了,也有的不符合华西村未来的发展路线就关掉了。今后还会延续这样的态势。华西村的投资和公司现在已经到达了全国各地,业务也走向了海外,华西的产业早已不局限在0.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了,集团一共有2万多名员工,98%都不是华西村民。华西未来的目标是构建宜居的生态村,留在村里的主要将是商业、服务业。”

根据华西村对转型目标的表述,在未来5年内,集团公司确定了原有工业企业在保持原有产能的基础上,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促进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同时,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规划和全国布局旅游业、海运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仓储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的发展目标。

海工、海运将是华西村重点发展的业务。2008年之后,华西集团认为轮船价格已到低点,反周期扩张时机到来,于是购买二手轮船进军海运业。目前华西旗下拥有5艘远洋运输散货船,年运输能力超300万吨,主要运输铁矿、煤炭等物资,航线分布巴西、南非、印度等国家与地区。2010年,华西村又订购了8艘新船,届时总载货量将超过105万吨。由于订船正值资产价格的低点,在2012年航运业不振的情况下,华西旗下海运业务依然实现了盈利。

在资本市场,华西村也在逐步深入,目前,华西金融已形成一个以江阴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控股集团框架,业务涵盖典当担保、投资贷款,以及咨询、创投等,实现区域化管理和运营。此外,华西还参股了国内6家银行和2家证券公司,华西村商品交易所也即将开业。“我与父亲不同的是,我对投资工厂不是特别感兴趣。老一辈喜欢把力气花在做实业上,但我喜欢做资本运营,对资本市场、对智力劳动很感兴趣。”吴协恩坦言,但他也表示,转型并不是“一刀切”,传统产业效益好的、有潜力提升的仍然不能放弃。

据华西村的统计显示,2012年,服务业对华西村利润的贡献比例已经占到一半。

至于集体经济的道路,吴协恩非常坚决地表示,无论如何,华西村都会做到两个“不变”,即坚持集体经济的道路不变,坚持老百姓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变。“从我们这么多年的经验总结可以看出,集体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是治村的基础,只有老百姓信任集体,集体才有力量向前进,反过来,集体给予老百姓合理、优越的回报,才能获取这样的信任。在这个模式里,我们现在发展得很稳定,所以这一点,我们并不需要改变。”

猜你喜欢

华西村华西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华西村:昔日的安静祥和今日的进步变革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在华西人与晚清军事技术近代化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华西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