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难题,促进转型

2013-04-29

新经济导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改革经济发展

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效应对未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依然离不开改革开放。现阶段深化改革开放,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局面。中国政府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在总结改革经验和学习其他国家长处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系统设计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清晰的改革路线图和明确的改革时间表,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找准关乎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及时推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当前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的重点是强化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相反。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减少政府对市场、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真正把市场能做的事还给市场,把社会能办好的事交给社会,把政府应管的事情切实管好。深入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落实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破除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为此,必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营改增,探索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产业(包括创新产业)的发展方式,实践证明弊大于利,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切实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防止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缓解产能过剩矛盾;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有效利用全球教育资源,形成有利于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形成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的新格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为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作出更大贡献。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

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步伐。这既是未来远景,更是当务之急。加快土地、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其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损害成本。加快完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积极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强化各类市场主体在资源开发利用、污染排放等方面的外在约束,加强城市水、大气等污染综合治理机制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保障机制。

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

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过去三十多年积累的基本经验。在中国和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

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

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和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调整优化出口结构的同时,促进贸易平衡,积极发挥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促进结构调整方面的更大作用;不断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一如既往地欢迎和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兴业,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各国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和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机会;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政策环境,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境外投资,为东道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做出贡献;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进一步推进双边和区域贸易安排,逐步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结构改革,加强和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为世界经济稳定与繁荣增添正能量。

提升两岸三地竞争力

金融危机后,传统的全球化红利内涵正在发生变化,经济贸易区域化趋势在相当程度上不断强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占亚洲GDP总量1/3以上的两岸三地,在继续积极融入全球化网络的同时,应进一步增进共识,加强合作与协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共同发展,提升两岸三地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从三地的禀赋和优势看,内地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发展潜力、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台湾的研发能力和转型升级经验,为三地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香港拥有全球最为成熟和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为内地企业与国际金融市场对接提供融资服务,同时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出海平台;台湾是全球领先的制造业生产和研发中心,并且拥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历,特别是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价值链提升以及对全球商业规则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值得内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借鉴。

从另一方面讲,在内地经济转型、发展内需和进一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香港可以借助发展人民币市场来提升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活力,在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中进一步巩固优势;台湾则可以借助内地庞大的内需市场深化产业升级、通过加快两岸合作打造全球产业龙头。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

猜你喜欢

改革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