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齐美”的抗日英雄李殿冰
2013-04-29苏泊
苏泊
有这样一位普通农民,抗战期间,他是享有“战斗英雄”“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三个称号的民兵游击组长;他是著名的“麻雀战”的创始人;1950年9月25日,他作为全国民兵代表和三名海、陆、空军代表,各执五星红旗一角走过天安门,接受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这位农民就是全国战斗英雄——李殿冰。
李殿冰,1913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曲阳县尖地角村,他从小家境贫寒,常进山打猎,练就一手百发百中的好枪法,成为远近闻名的神枪手。1938年,八路军来到李殿冰的家乡,经区里同志介绍,他秘密加入曲阳县抗日动委会。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和董长庆、董四、董墨连等组成村游击组,并担任组长。
李殿冰和他带领的村游击组,巧妙地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原则,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他们创造并开展了山地“麻雀战”,经常三三两两,相互策应,出没于山野密林、青纱帐中、道路两旁,好像麻雀啄食一样,忽聚忽散,寻机消灭敌人。当敌人反扑过来时,游击组员早已无影无踪;敌人退却时,他们又呼啸而至,予敌以痛击,使敌人攻无目标,战无对阵,疲于奔命。
1941年8月的一天上午,1200多名日伪军向中佐村、口头村一带“扫荡”。山上的消息树发出信号后,李殿冰立即指挥群众转移,并带领游击组隐藏在沟两侧的山梁上,准备伏击敌人。李殿冰快速爬上北山头向下眺望,发现敌人在沟口停了下来,一个骑马的军官用望远镜向山上观察,李殿冰“叭”地一枪,把他打下马,另一个民兵也瞄准目标开了枪。鬼子看到山顶冒出几缕硝烟,便吼叫着朝山顶冲去。敌人呼哧呼哧地爬了半天,爬到山顶上却连个人影也没有找到。这时南山梁上又响起了枪声,几个日本兵应声栽倒在地。鬼子又返身跑下山向南山梁扑去,他们爬上南山梁一看,又是一个人影也没有。鬼子在太阳底下几经折腾,一个个都累得气喘吁吁,疲乏不堪。他们看到山脚下老母庙附近有棵大柳树和一洼清水后,就乱哄哄地跑过去抢水喝。这时,李殿冰他们早已架好“大抬杆”,专等敌人到来。当看到敌人在清水洼挤作一团时,李殿冰一挥手,董长庆立即点燃了导火索,“轰”地一声巨响,一团铁砂飞进敌群,30多个日伪军连死带伤倒下一大片。鬼子以为中了八路军大部队的埋伏,四处乱窜。过了好一会儿,却不见一点儿动静,鬼子搜查了半天,还是连个人影也没找到。在鬼子抬着尸体往炮楼跑时,李殿冰又打中了两个鬼子。
这次伏击战成功地牵制了敌人的“扫荡”,冀西三分区召开表彰大会,奖给李殿冰一头毛驴,并请他介绍了“麻雀战”的经验。从此,“麻雀战”这个名词和李殿冰的名字一起,传遍了整个边区。
1943年9月,日伪军纠集4万余人,对北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展开空前规模的“毁灭扫荡”,妄图摧毁这块抗日根据地。
16日晚,1000余名鬼子包围了尖地角及其附近几个村庄,李殿冰混入被驱赶的人群中,摸到鬼子分两路偷袭驻扎在武家湾村的晋察冀军区北岳区二团的企图后,就抄近路和武家湾民兵取得联系,让他们组织群众撤离。同时,李殿冰和董四埋伏在武家湾村南,董长庆和董墨连埋伏在村北,分头监视前来袭击的鬼子。
一袋烟工夫后,北路的鬼子先来到了村边,他们以为八路军主力部队还在村里,便弯着腰悄悄地向村中摸来。董长庆、董墨连瞄准前边的鬼子,“叭叭”两枪放倒了两个后,转身跑进了村里。鬼子以为他们的行动被八路军发现,就展开成扇面队形向村里发动强攻,机枪、步枪一齐开火。这时,南路的鬼子也赶到村口,李殿冰和董四往敌群里扔了两颗手榴弹,也飞快地撤回村里。这一路鬼子也以为和八路军接上了火,拼命地向村里射击。于是,两路鬼子对打了起来。轻重机枪、迫击炮,猛烈地交织在一起。
两路鬼子越打越激烈,南路的鬼子因地形有利渐渐占了上风,便朝北路的鬼子猛压过来,北路的鬼子抵挡不住,开始往北逃窜。这时武家湾的民兵护送完老百姓后也来参战,与李殿冰等人会合在一起,看见北路的鬼子逃窜到村外山沟时,李殿冰迎头给了鬼子几颗手榴弹,打得鬼子晕头转向。北路鬼子以为被八路军包围,急忙转身向南猛打,寻路突围。南路鬼子听见北面枪响,以为南北两路合击八路军的阴谋已得逞,打得更加凶猛。这一场日寇自相残杀的激战一直进行到东方发亮,等两路鬼子看清是自己人相互对打时,地上已躺满了伤兵和死尸。这一仗,李殿冰等共毙伤日伪军58人,炸死敌人战马3匹。
李殿冰预料鬼子上当后,一定会集中兵力对周围村庄进行报复,于是,他一面指挥周围村庄的群众迅速撤离,一面安排民兵在尖地角村和口头村的道口、街头、井台、门口、水桶下等处埋好地雷。果然,17日清早,120多名鬼子向尖地角村扑来,等鬼子到了地雷阵附近,隐蔽在山头的民兵便迎头射击,鬼子大乱,四处逃窜,这时埋好的地雷接连爆炸。鬼子又调兵将民兵包围,但民兵因地形熟悉,抄小道又来到鬼子增援部队前头,在距鬼子200米的地方进行伏击,又打死打伤18个鬼子。
20日拂晓,寻求报复的敌人又来搜山,李殿冰和几个民兵隐蔽在山头,等敌人走近,几枪就打倒了3个鬼子,尔后转移到别的山头。敌人在山上搜来搜去,却找不到民兵的踪影,在回炮楼时,又遭到藏在山头上的民兵伏击,1名指挥官和1名翻译当场丧命。
9月末,鬼子从范家庄兵分两路进犯口头、下阁尔等村。李殿冰的游击小组掩护群众进山后,便把地雷埋在河滩上等鬼子上钩。吃够地雷苦头的鬼子这次没有走河滩,而是沿着山坡准备偷袭寺儿沟。李殿冰得到消息,心想不能让寺儿沟百姓吃亏,便和董四、董长庆抄近道赶到寺儿沟东岭。上山后往下面一望,鬼子正在200米远的对面山岭的窄路上往中佐方向行进。李殿冰等人一阵排子枪,放倒了几个鬼子,剩下的鬼子慌忙爬过山头,躲藏在山沟里。李殿冰让董长庆回村看守地雷,他和董四绕到山沟尾追鬼子。当发现鬼子大部向中佐出发,只留下30多人断后时。李殿冰和董四迅速逼近这股鬼子,连发数枪,打死打伤11名鬼子。
当晚,日伪军再次出动,对口头、东石门、石门上、中佐等村进行“扫荡”,老百姓被困在山沟里不能下山。李殿冰游击小组不顾白天战斗的疲劳,连夜掩护群众跳出鬼子的包围圈,转移到罗家沟,并把从鬼子手里缴获的粮食分给了乡亲们。
鬼子多次被李殿冰的游击小组袭击,恼羞成怒,“扫荡”次数增多了。一天拂晓,鬼子围山搜出十几个妇女和孩子,其中有李殿冰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日军要妇女们说出民兵和八路军的去向,说出地雷和粮食埋在哪里。但没有一个人言语。鬼子剥光了她们的衣服,把她们赶到尖地角村,用钢针刺她们的脸,用刺刀捅、枪把打,还逼她们光脚走谷茬地,最后又放火烧房。李殿冰在山头上见此情形,带领游击组四处袭击鬼子,并趁乱把妇女孩子接上山。
在历时三个月的反“扫荡”作战中,李殿冰率领民兵游击组作战27次,毙伤日伪军267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反“扫荡”胜利后,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召开第一届群英会,李殿冰受奖并做了射击表演。1944年2月10日,李殿冰光荣出席了晋察冀边区首届群英会,边区政府授予他“神枪手”和“二等战斗英雄”称号,赠予“太行勇士”匾额。聂荣臻司令员亲自奖给他一把驳壳枪。本届大会提出战斗英雄要变成劳动英雄的号召,李殿冰率先带头,一面战斗一面积极生产,并帮助群众成立互助组织,有力支持了边区根据地的巩固与建设。为此,他又被县里评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1944年12月20日,他又出席了边区第二届群英会,并被边区政府授予战斗英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三全齐美”的英雄称号。
建国后,李殿冰荣获华北军区“战功勋章”、“英雄勋章”和“民兵英雄勋章”等19枚勋章,并获“国家解放三级勋章”和“独立自由三级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