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2013-04-29邵玉凤
邵玉凤
摘 要: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视听效果给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并且信息量大,传递方便。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更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促使学生积极探索,调动起其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秦帝国的兴亡》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先出示战国形势图,一边显示秦灭六国的路线,一边播放“轰、轰”的声音,展示六国陆续灭亡。这样学生不仅对秦灭六国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而且也加深了印象。然后,一副秦始皇的画像徐徐移入屏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神韵和气势。在巩固复习时,多媒体出示一系列选择题,运用竞赛、游戏的方式,不仅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对此感到陌生,而教师又难以用语言来讲清,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使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这样就解决了许多教师“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内容时,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问题。对此,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段:1.张学良、杨虎城西安“兵谏”,扣押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瑞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
等学生看完电影,出示以下问题:1.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何没有杀死蒋介石?2.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美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3.为什么中共也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学生联系电影片段,经过思考,很容易回答出了以上问题,也就弄清楚了国内各派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记忆效果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虽说其全部心理过程都起作用,但感知是认识历史现象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多媒体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它通过剪辑了电影电视两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例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记忆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加强情感,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中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使之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知识教育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感,通过多媒体等,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从而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同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开发空间,在未来的教育天地里必将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