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2013-04-29张显峰
张显峰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对于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笔者觉得数学教学应该分为三部分:一是课前准备,二是课堂传教,三是课后总结。
一、课前准备
所谓的课前准备,即备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如何备好每一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成果,确实需要我们精心设计。
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这一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安排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及主次地位。
2.激活学生思维,精心设计问题
激活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而数学思维的激活主要依靠问题的提出。所以,在备课时,要重視创设问题情境,毕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微妙的问题、疑难的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3.了解学生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除了要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外,还要清楚所要教学的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特点。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了解学生即了解他们的思想、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另外,备课时,还可以考虑有意识地在每次教学中解决一两个学生的问题,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也就能解决不少问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课堂传教
课堂教学是教师能力的一个体现,要让学生学习轻松,笔者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生能接受的学习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烈且活泼好动的特点,制定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例如,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笔者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正题。“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2.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授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实践,激发创新思维,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笔者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屏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一和图二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三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显现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课后总结
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活动,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教师不仅要精讲巧析,而且要找到学生学习的短板,及时对症下药,在下一节课中有所侧重,努力使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估自我,自觉地查漏补缺。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能细致审题,弄清知识结构与出题规律,发现题目的隐含条件,得出自己的经验。同时,每天都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对于掌握不够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给他们信心。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让他们知道教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他们,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行列中来。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高数学能力。这样才能上好数学课,让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