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太地区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发展现状

2013-04-29孙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亚太地区

孙璐

【摘要】亚太地区国家在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通过梳理亚太地区各国为学前儿童提供的服务、学前儿童的福利状况(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毛入园率)、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亚太地区;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学前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32-05

亚太地区是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简称,在地域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上的地域概念,包括湄公河区域、东南亚岛屿、南亚、西亚、中亚、东亚、太平洋岛屿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46个国家(见表1)。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位置、文化习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学前教育发展方面,各国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从各国为学前儿童提供的服务、学前儿童的福利状况、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来梳理亚太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况。

一、为学前儿童提供服务的差异

亚太地区各国为学前儿童提供的服务说法各不相同,有的称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印度、缅甸、孟加拉国),有的称学前儿童发展(尼泊尔),有的称学前儿童保育和发展(柬埔寨、老挝、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有的称早期教育(印尼、库克群岛、斐济、马绍尔群岛),有的称学前教育(中国、中亚各国),等等(见表2)。说法上的差异反映出各国政府为学前儿童提供服务的侧重点不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一词是指为从出生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提供的各项综合性服务,提供此项服务的既有正规机构,如小学和幼儿园,也有非正规机构,如家庭幼儿园、社区中心、父母教育课程等。有的机构提供的服务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出保育和教育的范围,还包括健康、营养、卫生、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身心发展、社会保护等内容。也有的国家、政府或相关机构还提供包括帮扶家庭的各项措施,如为母婴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为家庭提供社会支持,为父母提供带薪休假和儿童抚养津贴等。与这一概念类似的“学前儿童发展(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学前儿童保育和发展(Earlv Childhood Care andDevelopment)”通常也是指提供这种全面的、综合性的学前儿童服务。而“早期教育(Early ChildhoodEducation)”和“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则通常是指专门为3至6岁儿童提供的服务,主要目的是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准备。但在发达国家,“早期教育”已经拓展为向学前儿童提供更全面、综合性的服务了。

出于种种复杂原因,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虽然称自己提供的是“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保育和发展”或“学前儿童发展”服务,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提供了3至6岁儿童的“幼儿园教育”。例如,孟加拉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近些年才开始在一些托幼机构中将健康服务和教育相整合,马尔代夫和巴基斯坦从2010年起才尝试开展3岁以前的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而不丹则仍旧只关注幼儿园教育。

大多数亚洲地区的国家认为养育子女是家庭而非政府的责任,中亚国家由于受苏联时代的影响,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育儿的主要责任,因此这一地区的1至7岁儿童都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学前教育服务。但这些国家政治转型并不顺利导致了经济的不景气,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服务的机会和公平性并不乐观。

二、亚太地区儿童的福利状况

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是衡量儿童福利状况最重要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出儿童从出生到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疫苗接种、健康护理、营养、性别歧视等各方面情况累计的效应,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约占全球18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90%。

1.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数量

亚太地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数量近四十年来有了显著的下降。死亡数量大幅降低的原因主要有:(1)母婴健康服务有所改善;(2)疫苗接种的实施;(3)基本健康服务免费;(4)营养补充计划的实施。但是阿富汗、老挝、缅甸、土库曼斯坦、东帝汶、柬埔寨和巴基斯坦等国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干分比仍然非常高,特别是阿富汗,死亡率甚至接近250%0。在南亚地区,仅印度2006年就有21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约占全世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我国在降低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面成效显著:婴儿死亡率从1991年的50.2%0下降至2007年的15.3%o,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991年的61%。下降至2007年的18.1%。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而仍需继续努力降低儿童死亡人数。

2.学前儿童毛入园率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有利于儿童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处境不利、学习资源短缺的儿童来说价值更大。政府为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公平。㈨柬埔寨和印度的研究表明,即便是以西方的标准来看,质量较低的幼儿园也会对贫困家庭儿童群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童毛入园率从1999年至2007年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以南亚和西亚的提高幅度最为明显,印度和伊朗分别从1999年的18%和13%提高到2007年的4()%和54%(见图2)。

中亚国家的儿童毛入园率虽然也有明显提高,但仍未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如哈萨克斯坦1991年、1999年、2007年的毛入园率分别为72%、15%和40%。这主要是受苏联解体、经济状况不佳影响。

在亚太地区,性别是影响儿童是否能接受小学和初等中学教育的主要因素。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年的全球监测报告表明,家庭贫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是影响儿童是否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的最主要因素,而非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因此,尽管亚太地区儿童的毛入园率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大量最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高危儿童群体被排斥在学前教育的门外。

三、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资金投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一个好的政府在提供学前教育服务方面应做到以下几条:有质量保证、家长能够负担得起、能满足当地群众需要、资金使用效益高、能促进社会公平。政府在制订学前教育政策、分配学前教育资源等方面应该发挥核心作用。

1.行政管理

在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中,由多个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共同参与提供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的做法较为常见。例如在缅甸,有5个政府部门、4个国际机构、2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和12个国家非政府组织共同为学前儿童提供保教服务。这种管理方法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然而,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多部门管理常常会导致各部门各行其是、功能重叠、推诿责任等问题。因此。有些国家会指定一个部门(通常是教育部)主管,协调各部门一起来落实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例如越南从1986年起就采取了这样的做法。让教育部门来主管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会聚焦儿童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幼小衔接,不利之处则是,在教育体系内部,学前教育好比是“灰姑娘”,常常被边缘化,小学教育和初等中学教育会占据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在南亚和西亚等儿童死亡率较高的国家,卫生部似乎比教育部更能提供适宜学前儿童的服务。

由于历史原因,亚太地区许多国家的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之间界限分明。保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福利,提供给需要托儿服务的家庭,而教育通常面向中产阶级家庭,很多国家提供的是专门的入学准备教育。例如,印尼的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就是独立分开的。

有些国家在行政管理上推出了一些创新举措,如由一个独立的领导机构来组织协调以及整合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例如在印度,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就是由妇女和儿童发展部来协调和监管的。该部门承担整合人力资源发展部、健康和家庭福利部、劳动部、民政部等部门资源工作,组织召开全国性的学前教育会议并执行各项政策。

此外,亚太地区许多较大的国家采取的是地方分权的办法来管理学前教育。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推动学前教育政策的落实,但在一些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国家,这种做法也往往会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进一步加剧。一些反对者认为,地方分权的管理方法有掩饰中央财力不足的嫌疑。如果中央政府不承担学前教育事业财政投入的责任.往往会失去对地方所提供的学前教育服务质量的管理能力。如果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出现了问题.学前教育也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

2.资金投入

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对学前教育资金投入的总量很难被准确地计算出来,这是因为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主体和资金来源都比较多元化。例如,亚太地区儿童进入私立园的比例差异较大,中亚这一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少于1%),但在东亚,这一比例即为56%,而在印度尼西亚、萨摩亚和斐济,儿童进入私立园的比例则高达99%。

总体而言,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对小学教育投入的预算约占教育总预算的30%~50%,相比之下,学前教育的预算少得有点可怜。除了蒙古(20%)、吉尔吉斯斯坦(6.47%)和泰国(5.44%)之外,大多数国家的学前教育预算都不足教育总预算的2%,甚至还有逐年降低的情况。柬埔寨、尼泊尔近些年提高了小学教育的预算,但学前教育的预算则从1999年的7.73%和4.43%,下降到了2007年的2.4%和1.69%。

相关国际组织对于学前教育的捐助也明显少于对小学教育的捐助。2007年,在22个国际组织中。有19个组织对学前教育的捐助比对小学捐助少10%。此外,大多数捐款都捐给了正规的托幼机构,非正规的家庭园或社区服务点则很难得到捐助。

可见,尽管国际社会一直在呼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并认识到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具有高回报的特点,但事实上,无论是本国政府还是国际组织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都是十分有限的。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亚太地区近些年来在促进综合性的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儿童的福利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大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投入

亚太地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各国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国国情,使政策更加可行。例如在南亚和西亚。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和营养不良率仍然超过30%,因此,政府资金投入的重点应该向保育倾斜。全面普及免费的母婴健康服务项目,大力发展低成本的早期教育服务。

2.将处境不利儿童作为提供学前保育和教育服务首要考虑的目标群体

虽然近年来亚太地区国家的学前儿童入园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大量的贫困家庭儿童无法得到学前保育和教育服务。因此,政府应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为0~6岁儿童提供综合、高质量的保育和教育服务(包括正规和非正规的)。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将贫困家庭儿童作为首要考虑的目标群体,为他们提供各种学前保育和教育服务,确保他们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学前教育的费用,努力改善为贫困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服务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津贴或有关优惠政策等。

3.统筹、协调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管理

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都是由多个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共同参与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的。这样的管理方法容易导致各行其是等管理上的混乱。为此,指定一个权威部门(例如教育部),由其牵头协调组织其他相关部门(如卫生部门、社会福利部门等)共同成立一个委员会,以统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相关事宜应是更为适宜的上乘之策。一方面可使管理更加有序,另一方面可确保学前教育服务形式的多元化。

4.加强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质量的监管

虽然亚太地区的很多国家都大幅度提高了3岁以后儿童的入园率,使儿童的营养状况和入学准备得到了明显改善,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在扩大学前教育规模的同时,没有充分注意合理的师生比,导致学前教育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南亚和东南亚很多国家教师的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建议政府在扩大学前教育规模的同时,注意合理的师生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确保学前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亚太地区
2020陶氏公司包装创新奖——亚太地区产品在包装行业久负盛名的独立评选奖项中胜出
第30届亚太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2019亚太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假新闻”传播现状扫描
第二届亚太地区少儿质量绘画赛暨第八届"我与质量"上海少儿绘画赛
未来亚太地区包装印刷业发展趋势
经济展望:油价对亚太地区的刺激
2017年亚太聚氨酯需求将达1508万t
PAKDD 2013(第17届亚太地区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国际会议)征文通知
PAKDD 2013(第17届亚太地区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国际会议)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