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微服私访”录
2013-04-29钱昊平孔灵周有强江晓雅
钱昊平 孔灵 周有强 江晓雅
领导干部的“私访”,无不是为了解真实情况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领导听不到真话的无奈之举
卢援埃现在还对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的那次突然造访记忆犹新。
卢援埃是湖北省广水市杨寨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2013年4月9日上午,他正在办公室值班,大约10点左右,三辆车停在门口,下来五六个人。“我一眼就认出了,是李书记。”卢援埃非常意外。
李鸿忠此行主要是调研春耕时节农村基层工作,同行的还有湖北省委秘书长傅德辉。他们没有向下面打招呼,从武汉直奔杨寨镇。当天,李鸿忠在广水调研了一天,傍晚返回武汉。
领导低调下基层,绕开下级察民情,在中国的民间语境里,往往被视为“微服私访”。这一历史悠久的政治传统,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改进调查研究”的现代色彩。官员为何低调下乡,背后的良苦用心又是什么,他们如何直面普通群众,如何应对地方干部,最后又解决了什么问题?
“计划外”调研与
“暗访”“私访”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
2012年12月27日至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视察时曾安排了一次“计划外”调研。当时,李克强到江西九江调研,他特意安排了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研究室部分干部另组两个小分队,不要当地陪同,直接到基层了解情况。
相对中央领导,地方官员的行动更加方便,各类“暗访”“私访”也就更多。2013年新年第一天,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就对三亚出租车问题进行了一次“暗访”式调研。
当天下午5点多,在三亚凤凰机场等活儿的出租车司机斯顺礼迎来了三位客人,两男一女,女的上车后坐在副驾驶位,让他去春园海鲜广场。在三个人上车的那一瞬,斯顺礼就认出了穿浅灰色西服的罗保铭。罗保铭落座后就与斯顺礼攀谈,问了诸如“你是哪里的”“开车多少年了”“现在三亚打车难不难”这些问题。
斯顺礼一开始不太敢说话。在第一个红绿灯左拐时,女乘客引导他:“师傅,相信你应该也认出来了这是罗书记,你有什么话就实话实说,书记想听真话。”斯顺礼这才放下顾虑回答罗保铭的问题。
聊着聊着,车开到了解放路,再往前就是目的地春园海鲜广场,前排的女士说:“书记想跟你多聊聊,再转转吧。”斯顺礼右拐,又多绕了两条路,大概多耗时十分钟之后到达目的地春园海鲜广场,全程大概40分钟。
罗保铭乘出租车“暗访”被媒体报道后,三亚市紧急行动,于1月5日下午召开专题会议,就罗保铭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主要涉及打车难、道路拥堵、黑車营运、三亚湾污染、治安欠佳、路灯不亮以及公租房分配等问题。
在专题会议结束之后,三亚市交通局和三亚交警支队马上有了新动作。其他相关部门也都纷纷表示,将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公厕指示牌、路灯等。
与省委书记的相遇也改变了斯顺礼的生活。斯顺礼曾在交谈中说,作为外地人,他在三亚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住上廉租房,但申请廉租房需要有半年以上的社保记录。而斯顺礼与出租车公司之间是承包关系,没有劳动合同,所以没有社保。省委书记暗访后,三亚出租车协会已经给斯顺礼和其他一些出租车司机发了廉租房的相关申请表格,将他们列为廉住房的优先照顾对象。
“被发现”与“不认识”
在省部级干部中,现任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维佳在2011年因为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被外界关注。当时担任山西省副省长的刘维佳,在该省“干部下乡六个一活动”中,选择到他的联系点山西沁县册村镇温庄村驻村。
与其他领导不一样,刘维佳驻村时没和县乡打招呼,连秘书都没有带,当年4、5、6月三次到村,特别是4月那次在农民家中连住了两宿。
虽然在出发时很低调,但刘维佳在路上就差点被发现了。他乘坐山西省扶贫办的公车,于2011年4月26日早上从太原出发,在路过沁县县城时,与他同车的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突然收到沁县扶贫办主任李新伟的短信:“昆明主任,我看到省扶贫办的车了,您来沁县了吗?”刘昆明回复短信说:“我在太原,车到沁县办事。”这才没被发现。
最终他们还是没能躲过当地官员。一行人到达村庄后,刚从村会计家出来,村委会主任就接到了镇党委副书记的电话。随后镇党委书记、镇长迅速赶到,解释说他们“恰好在温庄附近检查森林防火”。接着,县里的官员也赶到了。刘维佳后来在《学习时报》发表的驻村日记中写道,“这就使我的‘县不扰官想法打了折扣”。
6月23日,刘维佳再次到温庄村时,大学生“村官”任江辉告诉刘维佳,为了修缮村委会办公场所,花了不少钱,村里又新欠了一些工程款。此外,购买办公用桌椅也欠下一些债务。刘维佳当场感叹,村级债务又增加了。陪同的镇党委书记随即制止任江辉“诉苦”,提醒他不要“瞎说”。
当然,副省长的到访也给村庄带去不少喜讯。刘维佳走后,村里的灌溉工程、田间道路工程都得到了解决。
在“下访”的干部中,既有像刘维佳这样被发现的,也有群众不认识领导的。贵州省委原书记栗战书就有过一次这样的“微服私访”。
2011年9月16日到17日,栗战书带着省委办公厅5名工作人员,到贵阳市的开阳、息烽两县调研。在出发前,没有人知道调研行程,栗战书随时停车、随到随看。在开阳一个布依族苗族乡村民组,栗战书看到有户新房落成,正张罗筵席,他示意停车。村里没人认识他,但感觉是个领导来了,二十多人围过去,一中年男子激动地说:“我也不知道你是哪一级领导,既然来了,我有三个问题请你回答……”当晚他们在息烽县住宿,没惊动当地干部。
次日上午,栗战书一行在调研中听到当地村民说,西洋肥业公司生产造成的污染很严重,他当即决定到该公司实地了解,但这次被该公司的人认出来了。
栗战书到了后,西洋肥业公司负责人都赶来了。栗战书走后当天,公司就加强了清污分流处理系统,增设了排放尾气的“氨法脱硫”系统。而省、市、县环保部门随后也对该企业进行了实地检查。
基層的“卧底”
梳理各级领导干部的“私访”“暗访”,越往上,方式越直接,往往是采取“走访”等直接对话的方式。而越往基层,干部“私访”的形式越多,到了县市一级,还多了一种形式——“卧底”。
2008年9月,广东省徐闻县委书记钟力到任刚一个月,就听说当地治安不好。于是他和司机扮成菜贩,在村边路口与老百姓聊天,了解情况。他听出租车司机说在营运过程中有时受到恐吓,还特地找了一辆出租车扮起的哥,在海安港码头、汽车客运站等地“卧底”了解情况。
在“卧底”的干部中,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家顺(现任曲靖市驻长三角招商分局副局长)应该算最“像样”的。2010年,曲靖市组织80多位农民工到扬州一家鞋厂打工。为了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状况,陈家顺本人也扮作一名农民工,在那个鞋厂工作了二十多天,回去写了一份“卧底打工报告”。
当干部“微服私访”的新闻越来越多时,对这种行为的评价也越来越辩证。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走群众路线”“改进调研作风”,也有人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待这一举动,认为社会建设要按照法定制度去办,不能仅靠领导重视,否则很容易“人走政息”。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2012年9月22日,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暗访了玄武湖周边环境的脏乱差,两天后环境便得到整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引用当地市民的话呼吁:“环境整治不能靠书记亲力亲为,而重在平时。”
另一个例子是海南省三亚市。其实早在2011年4月17日,三亚就曾启动领导干部的“民生体验”活动,要求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府各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等,以普通市民或游客身份,亲身体验百姓生活,收集有关改善民生和加强城市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结果,发现交通混乱,“黑车”、摩的抢客等现象比较严重,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管理。但三亚领导的“集体暗访”,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直到2013年1月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三亚暗访当地交通状况时,交通混乱、“黑车”仍是交通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然,众多被领导“私访”“暗访”过的地方,总有一些问题能解决——领导重视了,好多问题便不再是问题。从这些领导干部的“私访”动机看,无不是为了解真实情况而动,这既是改进调研作风的举措,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领导听不到真话的无奈之举。
(龚宝良、曹世明、李云贵、高良槐荐自2013年5月9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