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残儿童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

2013-04-29杨思圆

商·财会 2013年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心理问题

杨思圆

摘要:我国大概有超过 200 万的孤残儿童,现在大多都生活在专门的儿童福利院或者社会福利院中的儿童部,在这样大规模的机构养育模式下,福利院孤残儿童身上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心理健康的培养也应该是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工作的重心,而一个有效合理的方式则是重中之重。“社会工作”是专门以“助人”为职业的工作,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和其他相关手段,运用专业的技术与理念,在孤残儿童心理问题的实际操作上,可以深入到心理上进行一对一的专业辅导,减少机构里群体教育的缺漏,促进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问题;社会工作

一、 孤残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表现

1、心理状态方面

孤残儿童是指失去监护人的儿童(如父母已亡或其它)、被遗弃的病残儿童或者打拐解救后仍未找到父母的儿童。由于是孤残儿童是长期生活在福利机构,在获得亲人关怀、情感支持和行为培养等方面都远远少于社会上普通家庭的儿童,一方面父母的抛弃造成了他们心灵上的永久伤痛,另一方面,生理上的缺陷又致使儿童行动不便,常常会在人际活动和交往中落单,显得孤僻失落,这些都往往会让他们产生内心孤独、自尊心强、敏感多疑、性格偏执、易怒等心理问题。

2、社会交往方面

孤残儿童在与同龄人的交往相处中,常常会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在很多竞争性活动中的失败,使他们习惯并接受自己的弱势,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由于曾经被抛弃,缺乏家庭的关怀,又或者生理的残缺等因素,孤残儿童常常是缺乏安全感的。处于儿童期的他们是最需要的关爱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对工作人员很依赖。笔者在重庆市爱心庄园实习期间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认为自己在福利院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总认为国家会负担他们的人生,所以自己就不用去努力拼搏。这也就会造成那些被领养的孩子难以适应新家庭,在社会交往上总是处于被动,甚至自闭的状态,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情况对他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坏处。

二、 孤残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儿童期亲子关系缺失

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一般发生在儿童期。家庭,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通过父母的抚养与教育,儿童逐渐获得了基本的生存知识和生活技能,掌握社会上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并渐渐培养自我的独特人格。因此,让一个儿童能在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中成长,是能从非常大程度上促进儿童社交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的,但对孤残儿童来说这些都是缺乏的。

2、自我概念偏低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就是个人在持续的时期内怎样认知自己,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来体现。在笔者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孤残儿童的自我概念与评价相比一般的儿童来说会更低。

3、福利院环境的封闭性导致社会交往能力不足

在福利院里都是基本实行的封闭性管理,将儿童的行为活动限制在福利院内,便于管理。孤残儿童大部分时间是以院内活动为主,学习渠道较为固定,认知范围就单调而枯燥,因此大大制约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1、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法是指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的优势其实很明显,这种个别辅导的方式,其保护案主的隐私和尊重案主个人自觉能力的理念都很适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其中,从“优势视角”去协助儿童成长和克服困难,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工作者应该尽量的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势,让儿童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感,从而将这种自信发展到平时的生活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力等。

2、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是以小组为对象,通过小组过程,使小组成员能获得小组经验,从而实现行为改变和社会功能恢复与发展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对于孤残儿童朋辈之间的影响及个体的发展潜力非常重视,通过小组活动中组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互相支持等形式,增强组员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对抗压和承受困难的能力。下面是笔者在小组工作中考虑的几个方面:(1)分门别类的成长互助小组。根据孩子的年龄,残疾程度以及孩子的性格类型等,将同质性一致的的儿童集中,成立在一个小组里,每个小组都有相对独立的服务和活动区域。将其所需的生活照料、康复、矫正教育等服务项目融合到一个相对固定的小组里,以小组的模式来进行系统的管理。(2)艺术文化小组的创新。艺术文化小组是一种通过欣赏艺术和艺术创作等方式来进行的小组活动,尤其是对于儿童因意外伤害所造成的心理问题,更是有显著的效果。艺术文化小组的方法包括声乐、绘画、拼贴、捏塑、沙盘等。

促进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涉及面很广的教育工程,这关系到孤残儿童是否能顺利的健康的成长,实施孤残儿童心理辅助的实现需要福利院、寄养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孤残儿童心理发展的效果,为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孤残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真正落实而不断努力。(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刘梦.小组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

[4]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 2000, (1): 61-62

[5]陈衍,陈庆良. 福利院儿童与普通儿童孤独感和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5-108

[6]王丹.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社会福利,2007.6,50-51

[7]Dennis Saleebey 著,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心理问题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