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五种习惯 促进合作学习
2013-04-29李雪梅
李雪梅
【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最多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有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有效地提高活动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以为,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交流、认真倾听、辨析评价、归纳总结这五种习惯。
【关键词】合作学习 有效 习惯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最多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时代精神的反应,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有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有效地提高活动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合作学习既有令人欣慰之处,亦有不尽人意之处。不尽人意之处体现在:流于形式,走过场,不重实效;合作目的不明确,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合作过程无序,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是;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参与面窄、参与率低等。这些不尽人意的表征与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及能力有关,与缺乏日积月累系统扎实的训练相联,最后结果直接指向无效合作,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易使学生对合作学习生出排斥感,或者衍生更多的“南郭先生”。如何改变这种现象,使合作学习有质有效?笔者认为,当努力培养学生的五种合作学习习惯。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的前提
学贵有疑有思。学生一旦丢弃了积极的独立思考,学习活动也就不复存在,即使有也只是装模作样而已。就小组合作学习而言,没有独立的思考习惯,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实中,有的学生平时沉默无语习惯被动接受,有的学生基础差一些,有的甚至没把学习当回事,他们在日常合作学习中往往处于弱势,总认为自己想到的肯定是不全面的,自己的观点一定不会被同伴重视,而其他组员的意见更正确或准确,会受到大家的重视,因而产生了“不言不说”、“不思不虑”的惰性。常此以往,就懒于思考,甚至不会思考了。笔者曾留心观察过,在日常的合作学习小组中总有一些同学在扮演着观众、听众的角色,他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从属于组长组员,依赖于老师,只是小组合作形式的全程陪客看客,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茫茫然不知何往的境地。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在合作前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给全体学生一段时间独立思考:①小组合作要讨论什么问题?将要解决什么问题?②我自己准备怎么做?我个人怎么想?③我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我能解决哪些?④还有哪些疑问需要提出?让学生一边进行独立思考一边将思考的结果简要记录下来,有了这个过程之后再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另外,在交流之后的讲析中,教师也要及时引导学生看看自己的哪些想法与组员不谋而合,哪些观点人无我有,营造“人有我有是优秀的,人无我有是卓越的”这样一种评价舆论导向,特别记得肯定那些等待观望学生的见解,促使这些学生在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中快乐地、慢慢地摆脱传统中以记忆模仿、习惯接受和旁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进而开启有效合作学习之门。
二、积极交流的习惯——合作的基础
即便有了独立思考,有了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倘若没有积极的交流,合作学习仍然无从谈起。因此,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交换意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所在。现实中,有的学生由于害羞的个性不能在大家面前流利地表达;有的学生缺乏有条理的思维,往往不知道话该如何起止转承而不愿参与交流;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习惯了听众角色,即使是进行过思考也不愿意发言不愿意表现。这是因为学生缺乏积极交流习惯的原因。培养学生积极交流的习惯,让学生有序有质地积极交流,不仅利于提高活动成效,也是有效合作的标志之一。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交流,老师可经常对合作小组进行这样的训练:①由组长牵头提出一个话题。②每个组员就提出的话题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观点与前一位大体一致,可以说“我与XX的想法基本一样,另外还有一点补充”)。③把交流的结果汇总,形成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在组内宣布通过。④记录员评价,通报发言的人数次数,肯定大家的参与。这样,融造一个友好宽松的氛围,提供一个个跨度不大的台阶,先保证学生能参与交流,再慢慢提高交流的质量,使合作学习走向全体,走向深入,走向有效。
三、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的关键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是尊重别人、与人合作、友善待人、虚心求解心态的自然表现与流露。当别人发言时,培养学生安静坐好,注视对方,认真听取和思考别人不同的见解,主动获取信息,积极构建自己的认知的良好习惯,是合作学习的关键。说者在被人尊重、深受重视、自由发挥的环境中,心无旁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才华,发言就会格外地精彩;听者在收集了多方信息、安静深入思考后,必能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贴切的补充。然而,在这一方面,有些组员比较欠缺,特别是反映在讨论中,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时甚至是有两三个人同时说,只顾表达自己,而没有人倾听别人的发言,他们各打各的鼓,各划各的船,而不去倾听他人的发言,以至浪费了宝贵的讨论时间,最终小组的意见,也就成了组长个人的意见。听,成了老师无效或低效管理下的一个形式。长此下去,既培养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也无从谈起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如何教会学生“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听”的态度?怎样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让同学们乐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让倾听别人成为一种习惯呢?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以“身”示“法”。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其次,老师可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并经常加以训练:①要弄明白说者说话的前提。②知道说者说话的主题是什么,围绕什么中心思想在讲话。③在必要的情况下,用笔记录一下别人发言的要点。④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双眼注视对方,以专注友好的表情呼应发言者。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乐听”、“善听”,学生的思维才能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才会倍增。
四、辨析评价的习惯——合作的灵魂
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往往不止一个;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往往不止一条,解决一个问题,办法往往不止一种。教育者就是要多培养见仁者,见智者。在众多的言论观点中,如何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涉及到学生的辨析、评价能力。合作学习就为辨析评价搭建了一个舞台,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条件。辨析评价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升,是有效合作的灵魂所在。有了这种习惯,课堂上常会出现“道理越辨越清,思路越辨越宽”这样一种好境界。
培养这种习惯,可抓住以下要点:①先要让学生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必要的话,应该记录发言的要点,对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②学会套用一些常用句式进行质疑或评价,如“刚才听了某某同学关于……的发言,我的看法是……”;“我认为某某同学的说法不对,应该是……”;“我帮某某同学纠正一点”;“我赞同某某同学的观点,因为……”;③注重礼仪教育。学生发言的态度要温和,有礼貌,对别人的回应,一般要表示感谢。这样训练下去,不仅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倾听,也培养了思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合作学习走向高质。
五、归纳总结的习惯——合作的重心
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是与认真倾听、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习惯相辅相成、因果相依的。具备这种习惯和能力,学生就能汇聚多家之言或提炼出最精当的观点,或总结规律性的东西,或抓住对方错误,或推出错误的结论,最终可以把小组达成共识的观点简洁、清晰地汇报给全班同学,取得全班性的共识;也能针对事情的全程经历总结成败得失,使自己下次做得更好。有了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合作效率就会高,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和习惯,教师可以拟定主题,搜集一些讲演的片段(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搜集故事、电影当中的一些片段),播放给学生听,请每个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听讲演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意思,然后组织课堂交流,比较各自概括的准确性、全面性,使学生学会理解与概括。也可以组织观摩活动,让一个小组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其他小组旁听,等话题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针对刚才讨论中出现的观点进行概括和提炼、针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反思。
总之,有质有效的合作学习局面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训练,耐心细致地培养好以上五种习惯,合作学习才能奏出强音谐音,去往高质高效的道路。诚然,在具体实践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领悟了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和核心内涵,心藏长期训练的清晰路径,目标一定能渐进达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