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墨与空白
2013-04-29盛太松
盛太松
笔者曾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对联课《晨读对韵》,课文如下:
晨读对韵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
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狗尾草,鸡冠花。
白鹭对乌鸦。
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这是一篇对仗工整,文质兼美的短文,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下,学得轻松活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就在快要下课时,一位女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你在课前对我们说‘前对‘后、‘里对‘外,可短文里的第五句(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为什么‘前对‘里而不是‘后呢?”这是学生在读完全文后的自主体验,连台下的听课教师也为这位女同学的探究意识暗暗叫好。遗憾的是,执教老师回答说用“前”对“里”,比“前”对“后”或“里”对“外”更准确些。至于为什么会“更准确些”?却没解释清楚,没能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
“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这是国画的一种绘画技法——写意。用笔不求工细,重在神态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也一样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必刻意去追求详尽周密,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处处求全、面面俱到,而应适当留些“空白”,带些“写意”,运用阅读期待、模糊教学等技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探究空间。那样,我们才能凭借教材而跳出教材,才能引领学生的思路,顺应学生的心理,随机调控,灵感迭出,学生才会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主动展开“学”的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做到这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学会等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要求我们拥有宽厚的期待,转变教学理念,明确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以标准答案,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在自主的学习中发展思维。如上面的案例中,当时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不立刻解答,可以把“前”与“后”,“里”与“外”在句子中替换,再让学生去比较、朗读、品味。教师应学会等待,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从探究中明白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待,是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对学生的信任;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中的“写意”。“等待”激起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一种自学、自为的心理态势,激起的是学生主体能动的探究精神。
第二,要学会装糊涂。《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后,我故作不解地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上叹号?”话音一落,学生便忙开了,或读书,或沉思,或讨论……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抢着发言,有的说,“这叹号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深赞叹,至于是否是完整的句子并不重要”;有的说“情到深处话不多”,作者被大榕树的美陶醉了,他眼中只有树了,发出这样的感叹是情深所致……这样的教学“糊涂”是虚,“引导”是实,巧借“糊涂”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责任解除老师的疑惑,让他们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寻求自学的动力,获得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要有模糊教学的理念。汉字的精妙之处常常在于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面面俱到,感悟体会说得明明白白。意境优美的文章以读代讲悟意韵;抽象概括的内容引导想象展个性;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提供资料帮助理解……至于学生能够感悟多少,理解多少,答案是否符合要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种“模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激起他们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填补文本的空白。
在教学进程中,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教学设计上的“空白”、阅读教学中的“写意”,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还给学生,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也还给他们,给他们提供尽量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让他们在“着墨处”读懂文本的内容,更在“空白处”品悟语言的魅力,布局的巧妙,作者的情致……如果我们给学生多一点自由的阳光,他们个个都会灿烂夺目。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