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教学片段品评
2013-04-29李秀华
李秀华
【课例】 苏教版六上《郑成功》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得非常具体,也非常精彩。请大家认真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描写战争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我发现,这一段用了很多动词,如“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跳了上去”等词,写出了“郑家军”官兵的英勇善战。
生:我从“团团围住”“乘势用钩子钩住”“刚巧打中了弹药库”等词语体会到“郑家军”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
生:我从这些词语当中体会到郑成功的智勇双全,指挥有方,官兵们英勇善战都是在他的指挥之下。
师:非常好。许多同学关注到了这一段“郑家军”的一面。你觉得还有哪些词语也用得准确、传神呢?
生:我觉得“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这些词用得好,写出荷兰侵略者不堪一击。
生:这几个词语在写出了侵略军战败后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同时,也反衬出“郑家军”的英勇。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一看屏幕,有什么发现?(写荷兰侵略者的文字用蓝色显示,写郑军官兵的用红色显示)
生:我发现课文是一会儿写荷兰侵略者,一会儿写“郑家军”官兵。
生:第5自然段写战斗场面是把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写的。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能够充分显示出战斗的激烈。
生:战争本来就是在交战双方不断变化中推进的,这样能够把战争非常有序地写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除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发现吗?(师将第5自然段的文字再用两种颜色显示,写许多人战斗的地方用橘红色显示,写一个炮手的地方用绿色显示)
生:这段文字不仅有整个场面的描写,还有点的描写,就像电影有全景的镜头,还有特写的镜头。
师:真了不起!想想为什么要写这一个炮手呢?写别人不行吗?
生:这个炮手打中弹药库,是战斗中最精彩的镜头,写他能够更加突出场面的激烈。
生:这是这场战斗中最关键的细节,郑军击中荷兰敌舰弹药库,是战斗胜负的决定因素。
师:谁能总结一下这一自然段描写战争的方法?
生:这一段描写战争场面写得有序,把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写,点面结合,还特别注意了词语的感情色彩。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其中“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场面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运用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试着来写一写《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战斗片段,想想这片段中,哪个点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学生观看电影片段《红军飞夺泸定桥》)
师:哪个点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十三根铁链上攀爬向前挺进的一个红军战士,他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他极力地抓住一根铁索,想继续战斗,但是他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他那一点点松开的手,坠落河中的身影震撼了我。虽然他牺牲了,但是这悲壮的一幕激励其他战友,为胜利开辟了道路。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军在岸边的指挥员,虽然他不是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之一,但是他指挥有方,最后也中弹了。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冲过桥的勇士。他在枪林弹雨中毫无惧色,机智地与敌人周旋,以大无畏的精神夺下了泸定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师:是啊!只要我们找出自己心目中决定战斗的因素,言之有理,都可以作为点进行描写。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一片段描写。
【品析】 在这个案例中,作者捕捉到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得生动精彩,把激烈的战斗场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在结构布局方面都可圈可点。教师做了预设,以两种色彩的对比,帮助学生发现描写战争应该将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写,这样不但能够表现出战斗的激烈,还能以敌方来衬托我方。之后又启发学生,使学生发现点面结合的“点”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所选取的“点”应是决定战斗和比赛胜负的关键点。因为是学生自己探究所得,所以这几种表达方法学生容易理解,教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电影片段《飞夺泸定桥》,有课文的言语范例在前,学生的练笔写得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师附中
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