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练笔,提升习作水平
2013-04-29闫瑾
闫瑾
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小练笔呢?我想:课堂小练笔的设计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结合他们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确定明确的训练目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在课文留白处做文章
小语教材大多是意蕴深远、文质兼美的课文,有的语言精炼隽永,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作者在叙述描写时特意留下的空白,这些空白处为学生提供了想象与思考的空间。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使之更丰满。例如,五上《迟到》一文的结尾是:“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是著名台湾作家林海英的文字,清新质朴。前文对父亲严厉的形象刻画已经相当细腻而传神,但唯独在描写父亲冒雨送夹袄和铜板的段落描写却很简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是我,接到父亲送来的花夹袄和铜板,会有什么样的反映呢?按照前文中刻画父亲的描写方法,把想到的写下来。于是,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接过父亲送来的夹袄和铜板,我的手颤抖了,眼泪不由地夺眶而出”;还有的学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这样写道:“接过父亲送来的夹袄和铜板,我再也忍不住了,扑进了被雨水浸湿的爸爸怀抱,失声痛哭起来……”从学生自己的视野看这件事,从他们自身的想法去体会这件事,给出这样的空白补充,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又实现对阅读空白的召唤;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人物描写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二、 在课文结尾处做文章
细心的语文教师会发现,教材在很多课后练习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进行续写。这种小练笔,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如六年级教材《穷人》一文,教完课文,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结尾情节续写故事,学生写道:
“桑娜拉开了帐子,床上的两个孩子正在睡梦中甜甜地笑着。渔夫走近一看:呵,两个小家伙睡得正香啊,唉,她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已经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了。哦,可怜的孩子。渔夫伸出自己长满硬茧的双手,正准备抚摸孩子的笑脸,忽然又迟疑了一下,把手缩了回来,他一定是怕自己粗糙的手把孩子弄醒了。”
这个片段描写,是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想象,然后写下来的故事后续,不仅从情感上是一种延伸,更为精彩的是对渔夫心理活动以及动作的准确描写,透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善良的渔夫形象,这与课文所塑造的形象如出一辙。说明学生是能够从不断的朗读中体会到渔夫的形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读写结合得非常好。
三、 在关键语句处做文章
有些课文中隐藏了某些关键语句,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放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一文中,刻画了孙晋芳“朝夕苦练”球技的动人情景,只是写了孙晋芳在三伏天练球的场面。那么,孙晋芳在其他时候又是怎样刻苦训练的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将“朝夕”二字放大。学生想象情境后写道:
“寒冷的冬天,冷风嗖嗖地吹在人们的脸上。球场上,一个穿着红色球服的运动员正在握着手掌垫球,冰冷的排球落在她的手腕上、手臂上,生疼生疼的。热气从她的嘴里不断地呼出,可她没有停止,一直垫到几百个。”
通过补写,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孙晋芳高超的球技是与她辛勤的苦练分不开的,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孙晋芳的了解和敬佩之情。
四、 在课文语句重复处做文章
有些课文,从表面看比较浅显,但是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实在文字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英雄雨来》是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十分感人。仔细研读这一课,会发现课文中描写雨来勇斗鬼子的部分,有两个相似的句子。①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② “没看见。”两个句子都有一个“没看见”,那么,此时他在想什么呢?我在此处设计的练笔,可以让学生走进雨来的内心,感受他不说出李大叔的坚定决心,从而对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凭借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真正提高学生读与写的素养。
(作者单位:四川省双流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