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能力训练策略
2013-04-29蔡春锦
蔡春锦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就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找准感悟和训练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活动与学习的层次,低年级学生同样可以揣摩出文字中的韵味来。
一、 寻路——尊重规律
1. 抓住儿童心理特点,确定阅读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和“衍生性动机”密不可分的。所谓“衍生性动机”主要是指个体与环境、自身发展相关的动机(如亲合和依赖、支配和顺从、成就和赞许等)。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对学科知识还没有太多的理性认识,在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动机更多的来源于对教师的感情和对文本内容的兴趣。 有的心理学研究者,干脆把兴趣和情感本身就看成是一种动机:“所谓‘兴趣,也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这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由此可见,低年级学生感悟文字必须建立在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上,并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进行理性知识的建构与梳理。
2. 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科学规划课堂教学进程。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有几条必须要遵守的原则:(1)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找到切入点;(2)给学生创设有趣味性的集体学习活动;(3)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情;(4)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5)注意活动后的总结与点拨,低年级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示范与引领。
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外部活动的教学预设设计中,找到一条通路:即学习活动与语文读写能力培养之间的通路;并设计好一个台阶:即感性认识到理性发现的台阶。找到通路,搭建好台阶,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发现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字,结合文字进入想象空间,进而培养
阅读教学
出有良好语感和具备初步读写能力的学生。
二、 实践——培养读写能力的策略
1. 利用活动与想象,推想与类比,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诗歌品读能力。“诗的语言精炼,一字一词都带着显著的色彩,组织配合又十分严密,因而揣摩起来,一字一词往往像是有丰富的蕴含。唯其如此,如果教师指点得体,读些好诗最容易培养对语言的敏感,而这一条正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我确定了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阅读感悟能力目标:通过每首诗中教师有意撷取的典型的字(即闪光点、解读点、品味点)的教学与锤炼,使学生对诗眼、诗情、诗境、诗趣、诗美的有较深的体会。
一首好诗的教学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要从诗中撷取1~2个闪光点、解读点、品味点,围绕这些点展开教学,往往事半功倍。低年级的学生虽然还没有文学知识积累,但他们活泼好动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他们丰富的想象空间恰恰和古诗中丰富的留白空间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教师可以在研读教材后,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问题,搭建学习体悟的平台,从而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这时再来朗读、背诵就会水到渠成了。
【案例1】 一下古诗《所见》
(1) 活动体会法。“骑”在大人眼里是普通的动词,而在儿童眼里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室正中放了一把椅子当做“黄牛”,请学生想象牧童是怎样骑在黄牛上的。学生上台边表演边进行了解读:“牧童是倒着骑牛的,因为夏天天气热,太阳太晃眼。”“倒着骑是因为好玩。”“还有可能是侧着骑,一只手抓着鞭子,一只手玩着野花。”“头上戴个柳条编成的帽子,嘴里唱着歌。”“腰里别着笛子,光着脚,一会正着骑,一会侧着骑,一会倒着骑!”在学生们的解读下,一个“骑”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牧童,我趁机总结:诗中的一个字,如果用心去体会,就会变成一幅画,就会给人以想象的乐趣。
(2) 推想类比法。“振”,先让学生查本义,是振动的意思。“振林樾”是指振动树林。请学生想想你的歌声能振动树林吗?作者这样写是想说什么?学生领悟到作者是为了写牧童歌声嘹亮。师总结点拨:刚才的“骑”字是从动作来写牧童活泼的,这“振”字是从声音上写牧童的顽皮活泼,心情愉快。进而提问,既然“振林樾”可以写出歌声嘹亮,那你们能够学着诗人的方法也来写写歌声的嘹亮吗?学生的想象空间被进一步激发,很多优美的词句也顺势而出:“牧童的歌声振动了白云。”“对,这就是响彻云间。”“牧童的歌声振动了山谷。” “对,这就是振彻山谷。”“牧童的歌声振动了小鸟。”“老师好像看到了小鸟随着牧童的歌声应声而起,真是太有趣了。”教师再次总结:“瞧,诗人用字是多么讲究,多么有趣啊!你也来找一找诗中用得特别好的字,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以找到“忽然”“闭口立”再次体会,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运用表演的形式,体会诗中动与静的对比,还可以引导学生整体关注全诗,体会诗趣,全诗没有一句描写牧童外貌的地方,可是我们却能够读诗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牧童,真是太有趣了。
2. 利用字理和体验,比较和发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韵文品读能力。低年级韵文教学,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关注那些不被注意,不曾关注的地方。教师注意设计学习活动的层次与针对性,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和发现,每一步都叫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文字的妙处就慢慢显现出来了,这就是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使用的“举重若轻”的教学策略。
【案例2】 二上《秋天的图画》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描绘秋天的景色,其中有一个句式极为工整的比喻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 比较发现法:发现比喻的形象性。请学生读读原句,帮助粗心的大熊(动画人物)做做连线题。(剔去其他成分,只保留本体和喻体,做连线)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读一读,想一想,大熊那样随意改动句子,行吗?你发现了什么?(梨树(梨)——灯笼;苹果——脸颊;稻海——波浪;高粱——火把)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初步体会到比喻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对比喻要形象准确有了一定的认识。相机指导朗读。
(2) 词语交换法和生活体验法:发现动词的准确性。教师打乱四个动词再朗读句子,让学生体会这样交换,行不行?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也可由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引导观察(梨、苹果、高粱、稻子的生长特点)知道“挂、露、翻、举”不同的含义,在这句话里,动词是不能随便置换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相机指导朗读。
(3) 发现放大法:体会用词的不重复。梨子和稻海都是黄色的,颜色一样,作者写得一样吗?学生从句中发现词语的运用是不同的。(金色——金黄)进一步追问:写红色呢?(红红的——燃烧的)原来写颜色也这么有学问。试着练一练:写绿色、写蓝色,或者你想写的任一种颜色,你会怎么写呢?学生模仿写作。相机指导朗读。
(4) 字理体会法:字理知识与体会比喻精妙相结合。写稻田,作者用了三个带“三点水”的字,“海、波、浪”你发现了吗?课件出示大海和稻田,对比说说发现了什么?“海”写出了稻田的无边无际和广阔,“波浪”写出了稻田随风起伏的美感。教师教写“波浪”二字。此时,学生对生字、对词语、对句子形成了立体交叉的认识,含义和妙处都能体会得较为深刻。相机指导朗读。
(5) 改写体会法:体会句式的节奏美。出示课后的练习,学生发现这句话变成了一首工整的小诗,读来琅琅上口。秋天的图画远不止这四幅画面,请你也试着写一写吧?读写思相结合,此时便水到渠成了。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
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