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喜欢听你上课
2013-04-29陈爱珠
陈爱珠
一、 巧设导语,激趣启智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采用“巧编故事,拓展导入”“以字引画,激趣导入”“题目入手,质疑导入”“抓住题眼,自然引入”等方法导入文本。例如,我在教学《掌声》一文时,就是从题目入手,自然引出的。记得那天该上《掌声》一课,徐哲老师提出要听我上课。上课伊始,我高兴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年级唯一的男老师,也是学校最高大、魁梧、英俊的徐哲老师听说三(2)班的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思维活跃,特别想领略一下你们的风采,你们高兴吗?”由于我的夸赞,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回答得也特别响亮。于是我又说:“那就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徐老师的到来。”掌声很热烈,我继续说:“徐老师听了你们热烈的掌声,他笑得多阳光,多灿烂呀!我知道他是在心里夸你们呢,你们知道夸你们什么吗?”马上就有学生回答说:“夸我们的掌声响。”我说:“你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掌声热烈而感到自豪吧!那就再给自己一回掌声吧!”听了同学们的掌声,我高兴地说:“从你们的掌声中,老师听出了自信,听出了快乐。老师也给你们一次热烈的掌声。听了老师的掌声,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高兴、快乐、幸福……”我说:“是啊,一个人在生活中给他人掌声会高兴、快乐,给自己掌声也会幸福、自豪。当得到他人的掌声时,更加快乐、幸福,甚至会改变自己。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同走进《掌声》一课,看看一次热烈的掌声给文中的英子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其实,我课前设计的三次谈“掌声”的话题,都是为导入课文主题做铺垫,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使学生们在层层递进的理解中感悟,一次在常人眼中普普通通的掌声,却能改变一个残疾女孩的生活观,这样的掌声是具有奇迹的力量的!
二、 生活化教学,点燃情感
要想让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营造生活化的课堂,也是我的教学心得
阅读教学
之一,把文本中的情感元素与自己已有的情感经历相融合;把作者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比如,在教学《怀念母亲》这一课时,我把季羡林老人的情感经历与自己的情感经历相融合,同时也力求与学生的情感经历产生共鸣。课文中“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是文中的重点句,也是理解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就回了两次家,没能帮助母亲干过家务,更不可能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很内疚。所以,作者吃不下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
师:作者睡不着觉,他还会想什么?
生:我猜想,他一定会想自己的母亲在临终前也没看到儿子一眼,心里很遗憾,所以,他想只有与母亲于地下,才能弥补心中的遗憾啊……
师:你的讲述触动了老师心灵深处的伤痛。追忆十六年前,我的父亲在病榻上躺了三个月,我每天都要去照顾父亲,可是在他去世那天的凌晨六点,我却未守候在父亲身边。我的亲人告诉我,在父亲弥留之际还不停地叫着我的名字。我知道父亲一定是想,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再看我一眼!然而,父亲没有看到我,就这样带着遗憾走了……每每一想到这,我就情不自禁泪流满面……这已经成为老师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同学们,我是每天都能照顾到父亲,只是在他最后的时刻,没能亲自送别他,都会痛苦万分;而季羡林老人,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他的心中该装有多少遗憾、多少悔恨啊?他怎能不痛苦万分呢?”
听了我的这段讲述,很多学生都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他们说:“老师,听了您的故事,我想起最最疼爱我的爷爷了……”还有的说:“老师,我太感动了,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孝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了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国学大师的内心深处,理解文本中更丰富的内涵,我接着设计了两次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啊!他怎能吃得下,睡得着!(生读)
师:一想起母亲的遗憾,而自己永远也无法向母亲尽孝了,还有那么多的话没有来得及跟母亲说呢,真是肝肠寸断啊,我只想随母亲于地下啊!(生读)
这两次朗读是在学生听了教师的亲身经历后,同学们还处于饱满的情感中,又基于学生对季老先生的内心情感的共鸣基础上,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使学生很容易从朗读中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文本最深处蕴藏的丰富内涵。所以,抓住生活化的点点滴滴,匠心独运,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 以“品”为抓手,感悟文本
学好一篇文章,品读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句子的美,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心。比如,在教《中华少年》这一首诗歌时,我就以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并抓住重点字词进行突破,帮助学生揣摩文中的内涵。学生王曦悦说:“我对‘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的冻土这一句中的冻土并不是冻的土地,而是先驱者们用他们的生命,他们的一腔鲜血,他们的热情,唤起了有良知的全中国人的心,使中国人站起来了,再不是东亚病夫了……”学生冯怡说得更精彩,她说:“我从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人的弹片”中的‘古砖,这个词感悟到,这不单单只是千年的砖头,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落后就会挨打,再坚固的砖头,也挡不住洋炮,所以,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振兴中华,增强综合国力,携手建立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文中这些重点句的理解,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字词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到文本的内涵,朗读时是那样的铿锵悠远,以至于下课了,同学们还沉醉在文本之中……
联系上下文品读句、段,感悟文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中的最后一句,我故作纳闷地说:“你看孔子是个大圣人,两个孩子问他,他却回答不出来,那两小儿“笑”时的心情怎样?”一个学生马上举手说:“我以为这个笑是带有嘲笑的意思。”我马上说:“为什么?请说出理由。”学生说:“孔子是个大圣人,他博学多识,连小孩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他们自然要嘲笑孔子。”我说:“首先,老师要表扬你很会听课,抓住了老师刚才说的话——孔子知识渊博——来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时,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反对她的说法。”我问:“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说:“我认为,并没有嘲笑的意思。因为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的小孩很懂礼貌,很懂事,不会嘲笑。不像我们现在的小孩,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礼貌待人。”我笑着说:“老师不完全赞同你的说法,我看你就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不管什么时间,你见到老师都很有礼貌,哪怕是老师给你批改作业,你也会说声‘谢谢老师!有时在上课时,老师提笔忘字问你们时,你们笑话老师了吗?”学生们大声说:“没有。”我说:“你们看,老师从你们的回答中感悟到你们很真诚,没有笑话我。”这时有许多学生说,这里的笑是天真的、可爱的,有的甚至说是自豪的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从探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新疆阿克苏市
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