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13-04-29韩靖

大陆桥视野·下 2013年7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人力资源培养

韩靖

摘 要 目前,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社会和组织的战略资源,一方面来源于现代社会的性质——知识和信息社会,另一方面来源于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动资源,即它在经济和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和处于中心地位。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具有紧密不可区分的联系。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社会发展 人才 培养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人才交流”“公开招聘”“公务员考试”“民工潮、打工族”等与人有关的问题,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众的热门话题,这是一个与社会、政府、企事业、民众息息相关的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配置关系问题。众所周知,在社会的进步、企事业单位及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能创造。

一、古训中对人的评述给我们的启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用人所长、容民短”;“德才兼备”。简明扼要的几个字就把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剖析的淋漓尽致,供后人享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唯才是用”的误区。在社会就业、交流、招聘、用工的过程中“唯才是用”思维方式常常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名校、学历、文凭、相貌、性别、年龄等成为这个过程中关键的、决定性因素。殊不知,名校不等于好学生;学历、文凭不等于能力;相貌、性别、年龄不体现人的综合素质。在用人的过程中应当善于捕捉每一个人的积极的、活性的、闪光的因素,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套人”,这是启示一。

2.“人才”的误区。“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用人长、容人短”,在用人的过程中必须高度树立:凡是在法律上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他(她)就是“人才”的观念。陈云同志说过:“无一人不可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的全面发展的可塑性、多元性在用人过程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启示二。

3.“人才”与“广才”的误区。“人才”泛指人的能力与智慧,“广才”泛指众多的、形形色色人的能力与智慧。行业的不同、从事工作性质的不同、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着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凡是劳动者就是“人才”、就是“广才”,两者的区别在于个人的“才”和集合的“才”, “人才”存在于“广才”之中。古人方知“资于众工”、“赖于群才”、“业由才广”的道理,把优秀的人才与民众的广才有机地结合在社会或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不能只见“才”,不见“广”, 这是启示三。

走出误区才能在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中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使每个岗位、每个职位都有“才”人在工作,社会、企业何愁不发展。

二、人才培养的要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靠丰富的、充足的人力资源来支撑的,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由教育、环境、遗传三大要素构成。这三大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决不可将三者割裂开来。

1.教育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决定教育的社会性。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不能认为它完全是教育系统、教育部门的专利和职能,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职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谈起教育就必然指向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而忽视社会的教育职能。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它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等等,属实社会问题。只有全民重视教育、参与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置身于终身教育之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宏伟大业才能得以实现,优质的人力资源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社会发展、社会建设之中。

2.环境的多元性决定环境的社会性。环境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社会风气环境、企业文化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区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等方面,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在各种环境中度过的,环境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启发、感化、熏陶、制约着人的思维环境,社会中各种环境的优与劣、好与差决定着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又是储备、培养、造就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人力资源队伍的基本要素。可见,环境—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的形成—社会发展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环境建设是社会问题。

3.遗传的社会性。狭义的遗传是指个体的基因在另一个体体内的延续。广义遗传的社会性包括:思想意识遗传、文化遗传、精神遗传、道德习惯遗传等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生理上的遗传,一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遗传,一个是个体基因,一个是社会基因。这两种基因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个体基因遗传是先天的,后天的社会基因遗传取决于社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的古训验证了这个道理,遗传的社会性不容置疑。

三、营造人力资源的社会环境与机制

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所以在人力资源培养、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储备方面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这是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根本保证。

1.强化社会教育职能。强化社会教育职能的目的是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教育、培训职能,严格考核其教育、培训的业绩,实施目标管理,使部门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有机地结合。发挥教育、培训职能,考核教育、培训业绩、实施目标管理的宗旨是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相互衔接的教育运行机制。

2.强化社会环境治理。强化社会环境治理工作是优化、拓展育人环境,使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工程。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们就等于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被陈旧、陋习、腐朽、污垢等不良社会风气所污染、侵袭。育人环境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没有死角,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招之即来,挥之不去。育人环境对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调动全民积极投身于社会环境、育人环境的治理,用政策、法律、制度规范社会环境治理、规范人的行为,是实现“中国梦”的百年大计。

3.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当今社会,知识发展异常迅猛,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想适应这样的形势,必须在各级各类的管理中实现一个转变,即由经济型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转变。转变不是取代,是同步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可为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学习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现代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把人的成长全过程都纳入终身教育、学习之中,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学习运行机制。

4.加大资金投入。营造人力资源的社会环境与机制是由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撑的,“巧妇难做无米炊”。人力、物力、财力是营造人力资源的社会环境与机制的物质保障。国家、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都能加大此项资金的投入是推进人力资源健康发展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优质的人力资源并促进人力资源健康发展。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共同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人力资源培养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