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美育功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
2013-04-29王晓玲
王晓玲
一、校园文化最主要的育人功能是美育功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也逐渐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各类学校的重视,校园文化已“渗透到学校由内而外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康万栋:《中小学素质教育论》)。它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塑造力量,同时,校园文化凝聚了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和制度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很好的约束力。
所谓“校园文化”,从纵向上看,一个是指“已经形成”的校园文化,另一个是指“正在形成”的校园文化。“已经形成”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校史、历史影像、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等等;“正在形成”的校园文化指当下校园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正在形成的校风等。
从横向上看,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指实物设备,包括学校的布局、教学楼的装潢陈设、教室布置、橱窗和黑板报的设置等等;“精神文化”指抽象的文化软件,如学校校训、教研氛围、校风和音体美绘画表演和展览活动等等。这些隐性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活泼有趣的内容和强烈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这也正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育人功能,即美育功能。
二、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功能的意义
(一)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就其性质和其建设目的来看,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就是说没有美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也就谈不上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养育活动。”由此可见,开展美育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开发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美育功能是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
(二)深化教师对美育的认识,增强学校教育的美育功能
美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实施美育的主要载体,而主要实施者就是全体教师,特别是艺术学科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大型艺术活动或展览可以使教师对美育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而在承载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个载体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如橱窗、长廊设计等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对美育的认识。与此同时,学校文化的审美气氛和审美底蕴也将不断提高,学校的美育职能也将大大增强。
(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校园文化最显著的功能之一就是美育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现在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网络上的各种暴力、色情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这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诸多困难。当下,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凸显其美育功能就显得愈发重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来引导学生端正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功能的措施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特色性”,融合民族文化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文化、发展目标定位,也就是校园文化的个体差异性,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与特色性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各个民族所独有的艺术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审美性,这些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我们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各类学校可以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依托,开设各民族特有的音乐、舞蹈、剪纸课,这既可以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供有利的平台,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开设民族艺术特色课上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定期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艺术感染力。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地开设地方民族简史课,使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地方民族艺术形成的渊源。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针对学生较为关注的一些民族的重大节日,在校园中举办相应的艺术活动,这不仅可以使少数民族的学生真正得到尊重,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各民族独特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断开发学校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主体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教育资源中最具美育功能的部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就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最基本的教室布置、黑板报的设计、走廊文化展和橱窗设计等到艺术课堂的组织形式、艺术活动的开展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或完全由学生实施,这样通过活动实践,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是由教师、校园环境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所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性”的另一方面可以从提高教师的审美情趣来进行开发,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同样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为人师表,很难想象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满腹牢骚的老师能教出活泼开朗的学生,相反,一位穿着打扮得体,言谈举止大方、亲切的老师不仅会深受学生喜爱,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将自身的良好审美情趣传递给学生,并对学生产生榜样效应。为更好发挥教师对学生审美的引领作用,学校可以为教师统一订制职业装,提倡女教师上班化淡妆,实践证明,这样的规范确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师仪表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审美规律”
如同教育教学要遵循相应规律一样,只有以“审美”为基本标准来建设校园文化,遵守审美规律,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而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应该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建设为例,一些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过于华丽,教学楼被粉刷得五颜六色却无实用性,到处是各种以展示、宣传为目的的展板、宣传栏,一些是为了显示校绩,一些则是为了应对上级考核检查,显得十分的功利,试问,这样的校园环境建设,其主要的美育功能价值又剩多少,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有多少帮助?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校园环境建设的目的是育人,主要是发挥其美育功能,除此之外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所以,校园环境的建设就要结合学生的“主体性”,各类展板的内容主要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提供知识、时事信息等;所用的语言应该是亲切的、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而不是生硬刻板的;图案应该是生动、得体的;色彩应该是鲜明的,这样的校园环境才能真正给学生带来轻松和愉悦,它的美学价值和美育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四)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生态性”
所谓的校园文化建设“生态性”,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建设要节约、环保,教育教学资源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教育一直推崇“简约的、朴素的才是美的”,从这个角度讲,建设“生态环保”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德育的范畴,更是美育的范畴。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关注计划、设计是否科学,而直接投入大量资金,用资金来弥补计划、设计上的欠缺,这就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如现阶段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各类学校都在大力修建各种艺术教室(如艺术楼、音乐室、美术室、形体室、舞蹈室等),配备各种艺术器材设备(如钢琴、电子琴等),而对其性价比、实用性、适用性的考虑却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一些学校花费大量资金修建各种修饰性的建筑,栽种各种珍贵树木,它们的审美性是否有预计的那么大,美育功能实现了多少,实用性又有多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都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美”。所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性”,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美育功能的实现。
校园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规范的制度传统、强大的塑造力对学校发挥教育功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功能的凸显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也越来越受关注。美育功能的开发,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性”、“主体性”、“审美性”和“生态性”,以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