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技舞台到三尺讲台的华丽转变
2013-04-29
作为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形体艺术系教师,蒋波有着一长串让人羡慕的头衔: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专任教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德艺双馨奖”获得者,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得者,云南省杂技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常委,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而他最看重的身份是“人民教师”。他爱这样评价自己——我并无过人之处,只是个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追求“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普通教师。
2010年,有着30多年的工龄、符合国家退休政策、身为云南省杂技团演员队队长的蒋波,在院团领导的极力挽留下,毅然选择了一条由国家一级演员转岗为普通教师之路。2011年,在友人们不解的目光下,蒋波正式调入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受命挑头建立了形体艺术系,创立了全国首个大专学历的杂技艺术表演专业。
从一个集世界级、国家级各种奖项于一身的著名杂技演员,到立足于平凡岗位的普通教师,蒋波将30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投入到教育生涯中,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奉献自己。投入教育事业后,他不仅填补了杂技表演艺术教育在国内高等艺术教育中的空白,并且在舞台表演、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业绩。
同事眼中的蒋波是一个敢于创新却不失严谨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011年,蒋波作为形体艺术系筹建负责人,自筹建伊始,便积极参与并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教学急需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形体艺术系各类管理规章制度。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形体艺术系的成立,填补了云南省杂技表演专业在高等艺术院校教育的空白,将云南杂技表演人才培养的模式从“以团代班”向学院系统化教学、可持续性和规模化转变。把杂技教育功能从剧团中剥离出来,归纳到院校教育范畴里,开创了全国高校杂技表演教育教学的先河。
蒋波提出,形体艺术系要逐步完善科学的、系统的,有地域及民族特色的杂技魔术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最优化的教学团队,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杂技表演艺术教育的培养层次,用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杂技表演专业队伍。
通过在高等艺术院校设立杂技魔术表演专业并且在学院内完成高等教育、教学过程,在高等艺术院校系统化培养的背景下实现了中专、大专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实现表演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杂技教育功能纳入院校教育体系范畴里,蒋波的做法正是顺应了杂技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这犹如给杂技表演艺术教育插上了一双翅膀。
在教学工作中,蒋波要求所带团队要促进教学与实践对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课堂+舞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实施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相结合、仿真模拟与舞台表演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实践基础。从而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表演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蒋波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把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作为课题项目负责人,组织形体艺术系开展了《云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杂技艺术基本功课程教材》、《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课题的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学院立项课题《云南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艺术类院校八年一贯制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性研究》。其中,《云南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第七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促进了职业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生眼中的蒋波是一个好老师。
作为一位在表演艺术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家,蒋波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品格,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综合体能状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及训练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他发挥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自己购买器材开发制作了十几种教学演示教具和实训装置。为此,他不知耗费了多少个通宵,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他对课程十分熟悉,每一个训练项目,他都是自己先理解会做、做好、做精,之后才去辅导学生。他的教学有变化、有创新,上课充满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亲自演示并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而他也深受学生爱戴,成为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
学生眼中的蒋老师,还是一个慈父。学习杂技的孩子,多数还在幼小年龄就远离父母、远离家乡。蒋波深知自己肩负着众多家长的厚望,自己不仅要当好老师,更要成为学生们的家长。
在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校园里,学生们常常见到蒋波忙碌的身影和角色的变换,一会儿他是在教室里兢兢业业上课的老师,一会儿他是给男同学剃头的理发师,一会儿他是贫困学生的代理家长……
蒋波在学生当中有几个亲切的“外号”。
“蒋师傅”。蒋波给男孩子们剃头理发时,学生们如此称呼他。这些孩子大多来自云南偏远的山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紧张的学习训练之余,蒋波亲自拿着剪刀、推子把男孩们召集起来,一边给他们理发,一边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时也给学生们讲讲自己的演出经历,鼓励他们努力训练,早日登上舞台。蒋波说:“我给他们理发,能让他们省点钱,这些孩子的练功服、练功鞋都挺费钱的。”
“蒋老爸”。形体艺术系2011级张氏四兄弟如此称呼他。这四兄弟是蒋波从文山州招来的学生,他们进校时就被学校评定为“贫困生”。平时训练量大,4个男孩子又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院按国家政策发放的贫困补助并不足以支撑四兄弟的生活开支。为此,蒋波不仅个人对他们进行帮助,还多方为他们筹措学习、生活费用,让四兄弟得以安心地在学校学习。蒋波说:“现在多关心他们,将来他们一定能改善家里的生活环境,回报他们的父母。”
“蒋老大”。这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蒋波最亲热的称呼。在这群远离父母的孩子们心中,“蒋老大”是他们避风的港湾。发烧感冒,练功受伤,他总是在学生们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左右,亲自驾车送生病学生上医院,叮嘱按时吃药。男生打架,女生拌嘴,最爱找他告状,因为他们相信“蒋老大”一定会主持公道……蒋波说:“要给长期在校的孩子足够的关怀,不能让他们有缺乏家庭关爱的感觉。”
当看到学生们将自己参与创作并表演的《顶技》、《手技》、《对顶花坛》、《大跳板》、《浪桥飞人》、《狮子舞》等等云南杂技的经典节目传神地再现于舞台,赢得观众雷鸣般掌声时,蒋波知道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而他也在不同角色的转换中实现着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