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完全有办法不加班
2013-04-29陈默
陈默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支持加班的人,但是我发现,很多时候在加班问题上我们还是“身不由己”。加班这件事,国内和国外的情况大不一样。在欧美国家,绝大部分行业、绝大多数工作,并不加班。2012年我在美国短期工作了两个月,做一个比较复杂的全球项目,和世界各地不同办公室的同事联动(要考虑各地的时差),项目的成果还要向公司全球总部的最高领导层汇报(要考虑到他们繁忙的日程表)。但是,我却在这段时间里养成了非常规律的作息时间。在美国的日子里,我每天8点半到公司,晚上5点准时离开办公室。美国同事告诉我,他们希望在回到家吃完饭陪孩子玩一会儿后,再看看全球不同时区的同事发来的邮件,参加几个电话会议—但他们绝对不愿意耗在办公室里,更不愿意在下班时间和同事面对面地开会,因为这些时间是属于家庭的。
那段时间,我的工作被安排得很满,但我并没有加很多班。因为这些工作都安排得很精确:每个会议几点开始、几点结束、要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在会议之前都会被规划清楚,在会议中也会被严格遵守,鲜少出现会议超时的现象。而慢慢地,我发现这样的工作模式,真的让加班变得“毫无必要”,因为事情完全做得完。
但在亚洲,加班却是迥然不同的另一种场景。从中国内地到日本、到新加坡、到中国香港,再到中国台湾,加班似乎是很多行业、很多公司的“文化”。记得我在做第一份工作时,我所在的传播领域是个盛行加班的行业。那时候我在下班时间已经过了20分钟、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要拎包回家,居然会有一种罪恶感油然而生—看着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忙忙碌碌的同事们,我真的觉得自己走早了。可是我明明已经把当天的工作做完了啊……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当时那个行业的同事不得不加班,主要是因为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客户赶各种deadline,但客户自己却没有足够的紧迫感(或者至少是没有足够强的时间观念);二是在传播行业中,创意人员和策略人员的“工作时间表”完全不一样,策略人员基本上早上都会按时上班,而创意人员因为习惯“挑灯夜战”,一般都是到中午左右才会进公司。所以,很多策略人员不得不熬到晚上继续和创意人员一起工作。
其实,如果你发现了这两个问题,就不难解决。首先,如果客户不太善于规划时间,你绝对可以挺身而出帮助他们规划好时间表,避免什么事情都以很急迫的方式出现—如果你有担心,相信我,没有哪个客户愿意自己的项目被延迟。
和创意人员工作的模式也完全可以变通。早上的时间可以把给创意部同事的简报与文档准备好,中午的时候约大家一起吃个饭,趁着所有人脑子最清醒的时候把问题讲清楚。下午可以继续讨论,晚上就留给“夜猫子们”干活,第二天收作业。可能一开始,客户和创意人员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这样的工作方法,但是对于广告公司里的策略人员来说,管好时间表也是决策能力的一种体现。
说了这么多,简单点儿说,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为了“跟从别人的时间表”而让自己无意义地加班。就算要加班,也要真的贡献些有意义的、额外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