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后—发迹内切口在切除上颈部良性肿瘤中的应用

2013-04-29王文锋郑东昕

中国美容医学 2013年7期

王文锋 郑东昕

[摘要]目的:探讨耳后发迹内切口入路在切除上颈部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及美容效果。方法:12例上颈部良性肿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采用耳后-发迹内切口入路作病变切除术。结果: 全部病变被完整切除,切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无耳大神经和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经平均16个月随访,病变无复发。结论:耳后-发迹内切口入路切除上颈部良性肿瘤是可行的,并可获得理想的美容效果。

[关键词]耳后-发迹内切口;上颈部良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7-0710-03

上颈部是许多良性肿瘤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椭圆形颈部肿块,肿瘤增大可造成颈部不对称 甚至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传统的入路是在肿瘤表面作一长横向切口[1],可充分暴露手术野,提高手术安全性,但会在颈部留下数厘米的永久性瘢痕。随着患者对美容的要求日益提高,有必要探讨减少面颈部瘢痕或使瘢痕更为隐蔽且并发症少的手术入路。笔者就本科室近年来开展的耳后发迹切口入路切除上颈部良性肿瘤的部分病例予以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治疗对象: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5月12例临床诊断为上颈部良性肿物的患者,其中男 8例,女4例,年龄 16~54岁,全部采用耳后发迹切口完整切除肿物,并全部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其中第二鳃裂囊肿6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2例,淋巴管瘤2例,神经鞘瘤1例,淋巴结核1例。

1.2 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全部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垫肩,头偏健侧,颈部尽量伸展,皮肤切口设计在耳后沟和发际内。从耳后沟切开皮肤,在耳后沟中份平滑转向发际内 0.5~1.0cm 在发际内,切口顺毛囊方向延伸,以避免过多损伤毛囊,在胸锁乳突肌浅面翻开皮肤,保护好耳大神经,在颈阔肌深面充分向前、向后分离皮肤组织瓣,并将皮肤组织瓣充分牵拉、固定。在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打开颈深筋膜浅层,将胸锁乳突肌适当牵拉,钝性分离肿物与周围组织,如合并感染 可适当配合锐性分离,完整分离出肿物并经隧道取出,最后将耳后区皮瓣复位,建立负压引流,皮瓣对位缝合。以下展示的部分病例图片(图1~3)。

1.3结果:本组全部患者的肿物完整切除,无耳后组织瓣的坏死,无面神经损伤及腮腺瘘等手术并发症,创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于耳后区和发际内,患者均非常满意术后效果。经 6~24个月,平均16 个月随访,所有病例无复发。

2 讨论

上颈部是许多良性肿瘤好发部位,尤其是胸锁乳突肌上 1/3 前缘或深面。较为常见的有鳃裂囊肿,淋巴管瘤等,大多数病例均需要手术切除肿瘤,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在肿物的表面沿皮纹方向做一横行切口,因而局部的瘢痕就变得在所难免。近年来,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试图改进手术入路,减少面颈部瘢痕。有学者对传统切口作改良,尽量缩小切口长度,但最小亦长达 2.5~3.0cm[2]。还有学者用内镜辅助行切除术,皮肤切口仍需1.5cm,才能暴露分离肿瘤[3]。本研究所用的耳后-发迹内切口最初被应用于腮腺区肿物的切除[4],但笔者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利用耳后区发际内切口入路可以暴露并切除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及深面的肿瘤,甚至可以完整切除颌下腺,目前笔者切除的肿瘤最大直径为5cm,并可取得较传统颈部横向切口入路更为理想的美容效果。笔者认为,本手术方法简单、安全,非常适合于年轻患者。采用耳后发迹切口入路,耳后-发迹内切口较常规切口长,皮瓣基底部亦较大,很少出现皮瓣坏死情况。耳后区皮瓣翻开后,应尽量扩大进路但不需打开腮腺,面神经位于隧道上方,将其向上推移,即可得以避让。颌外动脉、面后静脉及耳大神经也可通过向上、后牵拉以得到避让和保护[5]。

通过本组的临床应用,笔者认为该改良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①保留颌外动脉及面前、面后静脉,保证了局部组织供血和静脉回流[6];②减少了分离血管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尤其是面神经下颌缘支);③避免了由于术野狭窄下颌外动脉结扎不牢,并发术后致命性大出血的可能[7];④如病理为鳃裂囊肿可顺此切口向上追踪寻找位于外耳道周围的内瘘口。不足之处是如肿物位于颌下区时则手术野较常规窄小,路径较长,以致手术时间较长,耳后皮瓣的尖端可能会出现皮瓣的局部坏死。另外有报道认为,该区域手术会有周围组织结构如颈总动脉鞘、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损伤[8]等,但本组病例均未见上述并发症。可见通过熟练的外科基本功和小心仔细的操作,可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发生。术前已明确为恶性病变的,常因为视野不能充分暴露,有可能导致肿瘤残留,所以不宜采用此进路,所以术前CT检查或细针穿吸活检对于鉴别肿物性质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Medina JE, Lore JM. The neck//Lore JM, Medina J.An atlas of head and neck surgery[M].4th ed. Philadelphia:Saunders,2005:840-842.

[2]Hussain A,Murray DP.Modified submandibular sialadenectomy[J].Ear Nose Throat J, 2004,83(11):768,770-771.

[3]陈伟良,王友元, 王永洁,等.耳后区和口内联合进路切除下颌下腺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6(5):344-346.

[4]王文锋,郑东昕,任常群,等.腮腺良性肿瘤切口的美容设计[J].中国美容医学, 2011,20(10):1546-1548.

[5]胡小华,黄桂林,蒋练,等.改良耳后区入路下颌下腺摘除术[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24(8):930-932.

[6]俞凯,杨钧.一种改良的下颌下腺摘除术[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1):117.

[7]陈伟良,杨丁元,蒋段林,等.耳后区进路切除第二鳃裂囊肿8例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7(2):176-178.

[8]Matsui Y, Iwai T, Tohnai I, et al. Endoscopically-assisted resec-tion of a branchial cyst[J]. 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46(4):336-337.

[收稿日期]2013-01-23 [修回日期]2013-04-01

编辑/张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