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改革初探
2013-04-29马慧玲李敏艳刘少华王伯平刘义成
马慧玲 李敏艳 刘少华 王伯平 刘义成
摘 要:我院护理系于2010年对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进行课程重组,优化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至今本课程已完成了三轮教学。现就整合后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护理; 生理学; 生物化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R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40-002
为了适应我国高职护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在临床一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基本技能的实用型医务工作者,我院护理系于2010年对医学基础课进行了改革,将传统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这两门课程进行重组,打破常规框架,精简和优化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整合后的课程弱化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实用性,优势互补,真正体现了职教理念中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该门课程实施三年以来,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反馈良好,现将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小结。
一、课程整合的理念
长期以来,高职护理专业一直从属于医学专业。其基础医学课程从学时安排、教材编排到授课内容等都是套用医学专业。在护理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今天,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的一面就逐渐显现出来[1]。高职护理学生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应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实际需要来设置课程。适度精简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不必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不必把所有深奥的基础医学原理讲深、讲透。关键是使学生体会到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护理实际的内在联系,学会将基础理论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整合后的课程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与物质代谢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人体功能的一致性,减少了教学目标的交叉与重复,加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目标更加符合行业与社会的需求,对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及后期在行业内转岗、再就业有一定的意义。
二、课程整合后的实施过程
1.认真分析教材
人卫版的高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功能》,属“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有二十章,由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部分组成。其中第1、4、9、10、11、12、14、16、17、18、20章是生理学的内容,其余章节为生物化学的内容。其中第8章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将生物化学与生理学知识进行了融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教学需要,在施教过程中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模块划分,第一模块为生物分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和功能、酶);第二模块为生物分子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与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和能量代谢);第三模块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包括血液与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肾的排泄功能、神经系统、内分泌、生殖、衰老);第四模块为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
2.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实际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联系,对部分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如第四章细胞的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承前启后的内容,所以提前到绪论后讲;将内分泌和生殖两章部分内容合并教学;相对简单的衰老与抗衰老做了一定的压缩。删除了部分陈旧、抽象的及其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加强了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代谢与疾病及实践性教学内容力度,尤其是在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知识的衔接上,提倡人体的整体化,适应整体化护理的理念,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职业岗位。
3.探索教学方法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围绕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设计教学过程,以传统结合多媒体教学为主,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PBL、CBS教学理念。
3.1传统理论讲授和多媒体演示教学相结合。教师在理论讲授时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由浅到深,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归纳、图表、对比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对同一章节的并列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讲授,比单独分别讲授效果好。如心肌细胞生物电的讲解,把窦房结、P细胞、浦肯野氏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画在黑板上,学生很快就能区分哪个是自律细胞,哪个是工作细胞,哪是快反应细胞,哪是反应细胞。每一章的内容讲完后,可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总的轮廓,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在总结中要重视图表、表格的作用,图表和表格能使人一目了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强知识间纵横联系[2]。但生理学知识抽象复杂,尤其是一些生命活动过程如物质跨膜主动转运的过程、心脏的泵血过程、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3]、DNA的复制等,这些内容讲述起来很枯燥、抽象,教师单纯用语言很难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讲述清楚。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习知识。
3.2案例教学法。生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虽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对知识的掌握通常是死记硬背,所以在后来的临床课程以及工作实践中自然也无法灵活运用。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讲授钙、磷代谢时可提出案例: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易骨折、牙齿易脱落,为什么?教师分析讲解骨组织主要含无机盐,其阳离子主要为Ca2+,对食物钙的吸收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老年人血钙浓度降低,骨和牙齿的钙化作用减弱。再如未婚女性,因病入院,需输血治疗。三年前曾因车祸已输过血,本次查血有Rh抗体。问:该女性是何血型?三年前曾输过何血型血液?本次该输何血型血液?对她的生育有何影响?根据知识点Rh血型分为Rh阴性和Rh阳性,血清中无天然抗体,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液后,可产生抗体,即可解决疑问。在教学中可以将案例运用于课前提出问题或课后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临床病例来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引导学生早期介入临床,增加感性认识[4]。当然,病例教学法的开展要求教师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在备课过程中要将这些病例有目的的安排到各章节中,并提前设计教学的步骤和环节,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把握好课堂进程[5]。
3.3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对学生做到“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授血液凝固时,可以提示学生,平时都有手被小刀划伤出血的经历,但过几分钟后出血会自行停止,为什么出血会自然停止呢?由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自然有了获取该方面知识的需求,因此学习目的非常明确。此时教师再对血液凝固的原理和过程进行讲解,以达到授课目的。
3.4演示式教学。在实验教学时,进行实验演示或录像示范手术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践)技能。
三、课程整合后的效果
整合之后的课程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打破原有学科的界限,将有关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将与护理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联系较少的基础理论章节进行删减和重组,节省了课时,加大了实验及实践力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操作技能,降低了艰涩难懂的基础理论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明确重点,把握难点,通过调查问卷,学生普遍反映较之前容易学了,教师也由以前被动的“讲三练二考一”变为“讲一练二考三”,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并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水平。综合课程的实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以“必须”“够用”为度的理念,为将来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整合后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这两门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还不是很流畅,学生主观上仍感觉是两门独立的课程,找不到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找准契入点,注意给予学生较为系统的概念,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与物质代谢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体功能的一致性。
五、未来努力方向
我们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对于高职医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部分接受传统学科教育的临床医学背景的教师还没有高度认同并深刻理解,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在突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医学基础课,如何才能既保证最基本的课程教学,又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还需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另外,课程合并施教,内容增多但是课时压缩了,怎样使教师尽快适应并提高教学质量等等问题。因此,我们会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充分吸收专家、同行、相关专业教师和兄弟院校的意见和建议;会不断地对《正常人体功能》的教学进行探讨和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艳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编制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9月4卷18期
[2]延慧敏.浅议《正常人体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科技信息,2012,(1);499-499
[3]王爱梅.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体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当代医学,2010,(9);162-162
[4]肖赞英,肖丹秦等.生理学教学与临床医学合理链接的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5年12月第13卷第6期
[5]陈然,杜友爱.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9,(4);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