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肺外脏器损害148例临床特征分析
2013-04-29陈晓云
陈晓云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脏器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48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48例MP感染中,58例有肺外脏器损害,发生率为39.2%,主要累及消化系统16例、心血管系统15例、泌尿系统10例、血液系统9例、皮肤8例,分别为27.6%、25.9%、17.2%、15.5%、13.8%。结论 MP感染除引起肺部病变外,可同时有1个或1个以上肺外脏器损害,对有多脏器损害的患儿,应考虑MP感染可能,及早确诊,积极对因治疗,预后较好。
【关键词】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脏器;损害
新闻媒体最近一些年经常报道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通过报道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类疾病。长久以来预后良好,同时有自愈倾向的肺炎支原体肺炎也表现除了一些肺外和并发症,加速了病症的发展,有些严重的状况会引起人的死亡。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和正常的肺炎的诊治方法基本相同,大多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具体分类包括一般、对症和使用抗生素等几种途径,另外还有肺外并发症治疗几种。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到2013年4月148例MP感染并发肺外脏器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到2013年4月148例MP感染并发肺外脏器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01例(68.2%),女47例(31.8%);年龄1-14岁,平均年龄6.4岁,均有肺外脏器损害并符合MP肺炎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22例均静滴阿奇霉素10 mg/(kg.d)序贯治疗。根据不同系统合并症辅以雾化吸入、保肝、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3例病变严重者予静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静脉丙球治疗3d。
2 结 果
148例MP感染中,58例有肺外脏器损害,发生率为39.2%,主要累及消化系统16例、心血管系统15例、泌尿系统10例、血液系统9例、皮肤8例,分别为27.6%、25.9%、17.2%、15.5%、13.8%。本组患儿经过治疗,全部临床好转,平均5.6d热退,所有患儿在临床症状好转,实验室复查基本正常后出院,平均住院10.6d。4周后门诊随访,化验室检查结果恢复正常,胸片完全正常。
3 讨 论
3.1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并发症 ①血液系统: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能引起免疫溶血性贫血。部分病例可出现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尿,末端发绀症,外周对称性坏疽,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形成。②循环系统:肺炎支原体感染还可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③神经系统:肺炎支原体感染还可引起脑膜脑炎、脑膜炎、神经根炎、周围神经炎、颅神经麻痹、小脑共济失调等。④皮肤改变:形态多种多样,常见为斑丘疹或斑疹性皮疹,半数并发溃疡性口腔炎及结膜炎。⑤肌肉、关节改变:肌肉及关节酸痛症状,多为游走性、多发性,以大中关节为主。⑥其他可见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也可见肝功能障碍、肾炎改变。
3.2 对症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突出表现为咳嗽,频繁而剧烈,不仅影响小儿睡眠和休息,同时增加家长的顾虑。除给予充分的液体,湿化气道分泌物。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外,还应①适当给予镇静剂如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②酌情给予小剂量可待因镇咳,但次数不宜过多;③止咳化痰药物如甘草合剂、必嗽平等;④平喘药物对伴喘憋严重者可用异丙肾上腺素0.5-1mg及a糜蛋白酶5mg雾化吸入,亦可用舒喘灵口服(婴幼儿每次0.1mg/kg,学龄儿童每次2mg,每日3次)或雾化吸入,或氨茶碱口服,氢化可的松每次5-10mg/kg加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均可。
出现肺外并发症就会对这个疾病的预后会有影响,假如病情迁延不愈或者变得逐渐严重,就要分析是否出现了肺外并发症的状况。目前并发症的产生和免疫系统有较大联系,这样就要把肺外并发症和支原体肺炎联系在一起合并成支原体感染疾病当中的一项。这样,需要强调肺炎的治疗和支原体感染的实际控制,严重的患者要使用激素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并发症展开不同方法的治疗。本组资料显示,本组14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肺外脏器损害患儿经过治疗,都恢复良好,基本退热5.6d,全部患儿的临床表现都有恢复,通过进一步检查确定无恙后都已经出院,住院时间平均10.6d。出院一个月后进行回访,化验结果无异常,胸片也没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九英.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130例临床分析[J].农垦医学,2010(02):192-193.
[2] 肖会霞,王秀芳.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55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0):210-212.
[3] 刘亚玲,郑雯.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7例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9(17):108-109.
[4] 姚华,梁满义.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03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0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