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是一定要当导演
2013-04-29葛蕾刀刀
葛蕾 刀刀
眼前这位90后男孩面对我抛出的问题侃侃而谈,语速飞快,身体前倾,表达欲望强烈。采访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担心他用力过猛,然而三个小时过去了,他仍然处于亢奋状态。我一直试图从他脸上捕捉属于毕业生的彷徨或无奈,但我发现,根本没有。
他叫丛天馗,中国传媒大学导演表演系2013届毕业生。由于大学前三年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丛天馗被顺利保送研究生,得以避开今年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
现在的丛天馗身兼多职,一边给某杂志写电影专栏,一边在做兼职电视节目主持人。同时,他还是一名大学“教师”。
在他大三的时候,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面向社会招聘“语言艺术课”的老师,他大着胆子去报名了。结果他讲课的效果最好,学生投票数最高,学校破格录用了他。如今,他已经教了近两年的课。
然而跟现在意气风发的状态相比,四年前刚入学的丛天馗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他的大学可以说是以“怨念”开始的。
“我以前一直觉得播音主持才适合我。” 丛天馗说,因为没能去成梦寐以求的播音系,大一时他感到特别懊恼,一边不情愿地上着导演专业的课,一边想着怎么转专业。不过后来专业没转成,他倒是渐渐发现自己爱上了电影。
当我问及丛天馗是否有做导演的梦想时,他回答,也不一定。“我们班有个同学考进来的时候初试复试都是第一名,他说,我毕业以后如果拍不成电影就去死,结果呢,他现在在准备考研。”
丛天馗自认为对现实的残酷和导演之路的艰难都非常清楚,对于以后当不当得成真正意义上的导演,他“非常看得开”。“只要从事与电影相关的工作都是在完成自己的电影梦想,比如说我写电影剧本、做电影演员,这也是在拍电影。”
而相较于同班同学,丛天馗目前应该还算是离电影梦想比较近的一个。全班共16名同学,现在有4个出国了,有一个去南方做了记者,剩下的则留在了北京——有的去做节目编导,有的做兼职,有的待业中。
“我们很现实。刚入学的时候,老师和师哥师姐就跟我们说,当电影导演是很难的。我们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蒲剑在2009年曾召集影视教育相关专家,对导演专业的教学大纲做了修改。用丛天馗的话说,是为了让他们“能学到更多东西,毕业之后至少能有活儿干”。
“我们的课程设置跟北京电影学院有一些不同,增加了一些与电视有关的课程,比如开设导播课,让学生掌握电视导播的技术。班上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去电视台了。”丛天馗说。
学校把现实和变通的血液灌输给了学生,这让丛天馗和他的同学们从一开始就对未来少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期许。“我有一个梦想,但有很多出路”,这样的信念让丛天馗们在逐梦的荆棘路上,似乎多了一点安心,但也少了一点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