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2013-04-29王新民张武林
王新民 张武林
【摘要】 目的 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不合并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5月——2008年5月间收治有代偿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164例,均不伴有内外斜视,眼球震颤均为水平动型,头位扭转角15°-25°者98例,25°-30°者34例,>30°者32例。手术方法:根据头位扭转角制定手术方案,头位扭转角<25°行一组配偶肌肌肉减弱,头位扭转角25°-30°行一组配偶肌肌肉超常量减弱,头位扭转角>30°同时行一组配偶肌肌肉减弱,另一组配偶肌肌肉增强。术后随访3-6月。结果 代偿头位消失149例,占90.85%,术后眼位基本正位,术后双眼视功能检查有Ⅰ、Ⅱ级视功能112例,10例有Ⅲ级视功能。结论 头位扭转角<30°可考虑行一组肌肉减弱,头位扭转角>30°同时行一组肌肉减弱,另一组肌肉增强。改良中间带移位术式可以减少手术肌肉组。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一种原因不明,表现复杂,危害较重,而且难以治疗的眼病。其中有代偿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需手术治疗,但目前关于其手术定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有争论。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采用改良中间带移位术式手术治疗164例有代偿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9——2008年间收治有代偿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164例,男性130例,女性34例,年龄3-20岁,平均10.8岁,均不伴有内外斜视,眼球震颤均为水平冲动型,中间带位于右侧者60例,左侧者104例,头位扭转角15°-25°者78例,25°-30°者44例,>30°者42例。
1.2 术前检查 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包括原在位和代偿头位的单眼及双眼的远、近视力及矫正视力),四孔灯、线状镜、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弧形视野计测量头位扭转角。
1.3 手术方法及手术量 根据头位扭转角制定手术方案,头位扭转角<25°行一组配偶肌肌肉减弱,头位扭转角25°-30°行一组配偶肌肌肉超常量减弱,头位扭转角>30°同时行一组配偶肌肌肉减弱,另一组配偶肌肌肉增强。术后随访3-6月,见表1。
2 结 果
2.1 术后头位 评定标准:满意:弧形视野计测量看远与看近头位扭转角均≤10°。不满意:头位扭转角>10°,见表2。
2.2 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比较 术前双眼视功能检查有Ⅰ、Ⅱ级视功能90例,均无Ⅲ级视功能,术后双眼视功能检查有Ⅰ、Ⅱ级视功能112例,10例有Ⅲ级视功能。有Ⅲ级视功能的10例患者术前均有Ⅰ、Ⅱ级视功能,且年龄均在6-10岁,双眼视力0.8以上,术后头位矫正满意。
3 讨 论
先天性眼球震颤分为知觉缺陷型眼球震颤及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知觉缺陷型眼球震颤病因主要是眼前节或前部视路发生病变,使正常的注视反射没有发育完善,临床特点是双眼发病,眼球震颤呈水平钟摆型,当试图注视某一目标时或精神紧张时,眼球震颤加重,视力下降。此类患者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病因主要是中枢或传出神经通路先天发育不良,临床特点是眼球发育正常,眼球震颤呈冲动型,在某一诊断眼位上眼球震颤的振幅和频率明显降低甚至消失,称之谓中间带,视力因之增加,故患者常有代偿头位。此类患者可考虑手术矫正代偿头位以增进视力及减轻眼震程度。手术方法有Anderson法、后藤法、Kestenbaum法、Parks法等,但目前关于其手术定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有争论。Anderson法为两眼水平配偶肌的后退术,后藤法为两眼水平配偶肌的缩短和/或前徙术,头位扭转角>25°均不能完全矫正头位,Kestenbaum法、Parks法均为两眼的一对水平配偶肌的后退联合另一对水平配偶肌的缩短术,手术效果较好,但头位扭转角小的患者手术肌肉多,损伤大。故根据头位扭转角制定手术方案、手术量很有必要,我们采取头位扭转角<25°时后徙双眼慢相方向的一组配偶肌,头位扭转角25°-30°时超常量后徙双眼慢相方向的一组配偶肌,头位扭转角>30°时后徙双眼慢相方向的一组配偶肌同时缩短双眼快相方向的一组配偶肌。术后随诊发现原在位视力提高2-4行,部分年龄小且视力好者能获得立体视功能。所有患者的代偿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手术方法可减少手术的盲目性,减少手术肌肉,减少患者的痛苦。总之,运动缺陷型眼震手术治疗需根据头位扭转角及中间带的位置设计合适的手术方法及手术量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方华.先天性運动缺陷型眼球震颤的治疗.实用眼科杂志,1984,2(2):88.
[2] 李凤鸣.眼科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912-2914.
[3] 杨景存.先天性眼球震颤及其手术治疗(二).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4,16(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