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公共艺术在环境中的“和谐”原则
2013-04-29刘彦彤
刘彦彤
摘要:公共艺术,从字面上分析应把“公共”和“艺术”分开解释,可以说“公共”所针对的是生活中人和人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理解公共艺术,狭义的讲是出现在公共环境中的艺术作品,包含的艺术种类较多,出现的公共场所类型也很多。从广义上来说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还包括公众兴办的或参与的公开表演艺术和公开艺术活动。本文通过分析公共艺术的概念,试图阐述公共艺术在环境中的“和谐”原则。
关键词:公共艺术 和谐 环境
“公共艺术”,在我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概念,最初主要以城市雕塑和壁画的形式出现。公共艺术的概念复杂,较宽泛,从艺术形式上讲,它包含如城市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从材质上讲,软硬材料都适用于公共环境之中。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丰富了我们的公共空间,同时带给人们融合的精神感受。在这里笔者主要从狭义的概念来分析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和谐”原则,以自己的理解和参考专业学者的学术见解,做一分析,谈谈其与环境的“和谐”表现。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从字面上分析应把“公共”和“艺术”分开解释,“公共”即“共有的”或者说生活在公共空间里市民共有的空间,我们常说的“公共场所”,“公共环境”都在突出公共二字,可以说“公共”所针对的是生活中人和人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从古至今对于艺术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不能把它与日常生活分开。从波普艺术的发展开始,安迪沃霍让艺术与平常人与日常生活开始有了联系,加上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建立,就足以说明艺术与我们大众相隔不远。
我们理解公共艺术,狭义的讲是出现在公共环境中的艺术作品,包含的艺术种类较多,出现的公共场所类型也很多,如:城市雕塑、壁画、装置艺术、园艺、建筑小品、灯雕等。常出现的场所,如:公园、广场、街道、建筑物周边等。从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公众兴办的或参与的公开表演艺术和公开艺术活动,不仅包括美术活动,还包含有音乐和舞蹈等这样的艺术形式表现。本文主要阐述公共环境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公共艺术在环境中的“和谐”原则。
二、公共艺术在室内公共环境中的“和谐“表现
室内公共环境可以包括商场、地铁站、飞机场、楼梯、地下通道、博物馆、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室内环境。常出现的公共艺术类型有,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这些场所里可以出现纪念性的公共艺术,艺术家的作品,观念性的雕塑等,体积都比较大,让人一眼就可以注视的到。
(1)与室内环境的和谐呼应表现
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前要考虑其环境因素,如地铁站是人流量很大但停留时间很短的地方,这里放置雕塑类作品占地方。一些地铁站出现了装饰性的壁画、浮雕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与环境产生了和谐统一的效果。以北京地铁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地铁进行了布置画的创作,集结了全国在创作上有成就的画家,材料以油画为主,后来因为材料禁不住时间的考验,加上文革时期结束后社会难以容忍,最终还是被取消了。这就说明了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也需要材料与环境的和谐最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公共艺术作品需要与环境产生呼应关系,需要时间的考验,这就要求作品与环境形成统一与和谐感。日本在公共艺术发展上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国家,艺术家在日本的某一地铁的出口处放置了一个抽象的雕塑,作者在三维实体内通过凿洞的方式,提供给人们一个抽象的方法,从这个洞中看过去是梦想还是现实。这件作品不仅体现出在一个特定环境展现的公共艺术,同时另过往的人产生思考,可以说作品与观者产生了一定的互动关系。
(2) 重视与大众的互动体验
如今有些公共艺术作品,注重与大众的互动体验。这一新鲜的形式,是把艺术介入大众的一种方式。另大众在公共环境中有了体验的同时,也就有了情感的体验,当大众把作品注入了感情,大家会喜爱或者把它称为“代表”,是一种和谐统一的高度表现。目前中国的公共艺术表现出与公共参与的作品较少,在国外更多一些。在美国提出了百分比法案之后,不论美国还是欧洲都大大加大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越发注重公共参与,让市民对城市多了一份情感的表达。
三、公共艺术在室外公共环境中的“和谐”表现
室外公共艺术指存在于户外环境或自然环境中的室外公共艺术作品,经常出现在广场、公园、商场周边等。室外公共艺术材料运用丰富,如金属材质,玻璃材质,陶瓷材质等,这些材料都禁得起天气变化的考验。
(1)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表现
室外环境的公共艺术,常要曝露在户外必然与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联系。在大树的陪衬下和各种植被的呼应下,若搭配上与环境产生和谐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环境本身无疑是增添了另一道风景线。公共艺术作品不能脱离环境的依附,也不能破坏了环境,艺术家在进行公共艺术策划、论证和创作过程中,应该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作为自然环境公共艺术主要的表达内容。罗伯特·史密森是最早在自然环境公共艺术中表达明确观念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螺旋形防波堤》以壮阔的大自然为场地和画布,将观念融于其中,在艺术探索的同时,他尤其追求这种人造痕迹与大自然原始痕迹间的对比效应,蕴含着保护自然环境的深邃内涵,并为观念、行为、材料、自然这四个因素的结合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突破口。
中国当代自然环境公共艺术创作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天人合一”等观念要灵活运用。因为‘天人合一观至少包含着两点,一是整体思想,二是平等观念,这是截然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思想的哲学观,是中国哲学蕴含着丰富生态思想的生动写照。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自然环境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既是中国公共艺术创作者的使命,也是中国艺术家的优势所在。
(2)与建筑呼应的和谐表现
如今公共艺术已发展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由一个项目构成,这其中就考虑到与建筑的配合。法国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可谓是建筑的经典,但也可以看作是与建筑呼应和谐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与卢浮宫的古典特质形成了古典与现代的强烈的对比,在夜晚黄色灯光的衬托下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和谐感。最初人们的不接受,到最后感受到它与建筑的呼应感,反而称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体现其自身的魅力,同时展现出与周围环境呼应表现出的美感,对于忙碌在办公室的人们来说,若能在半刻休息时通过玻璃窗看到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公共艺术作品,丰富了环境的同时,更能给人带来生活中的新体验。
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人们需要公共艺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这也需要创作公共艺术的设计者,不仅用发展的眼光,还要有注重环境和谐的发展观念,最终将其理念注入到作品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郑乃铭.艺术家看公共艺术[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黄建敏.生活中的公共艺术[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