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 反思课堂教学
2013-04-29潘春花
潘春花
摘 要:研究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学习,突破学科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情景; 兴趣; 角色; 重难点;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58-001
2011年12月28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发布,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件大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同时,强调: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将学生引人精彩的历史天地,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隐主动探究历史的奥秘。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入精彩的历史天地呢?我个人以为有以下三点
一、激趣的良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如果我们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就会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我在讲解八年级历史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以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为情境,剪切其中一个片段:1925年到1927年,杨立青在黄埔军校的一段生活。分别设立如下的问题:(1)杨立青考上的那所学校叫什么名字?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2)教官瞿恩代表了什么形象?(3)杨立青参加的在湖北战场上的革命战争呈现什么形势?影响如何?请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依次展开问题解答。在这期间,老师会再次播放与问题相关的视频片段,将史实教学与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自然补充一些教材涉及的史实,包括运用《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从情境创设来看,吸引学生的眼球,从问题的设计来看,也是循序渐进,激发兴趣,步步推进呈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声情并茂、视听交融、感染力强的特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兴趣即老师,习惯自然成”的效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爱学、乐学,乐在其中。
二、角色的转型:优化提升,转化师生的角色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讲解《美国独立战争》时,我利用教参上的综合体验式学习模式,将教参提供的教学情境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上课开始时,每个同学发了一张白纸,并且宣布:今天小测验,纸需要交五毛钱。学生听后,议论声音越来越大,甚至有胆大的同学问我:为什么要收我们的钱?我们要向校长举报!我笑嘻嘻的回答:很好,我不怕。一些平时比较乖的同学,开始从口袋里找钱,我也适时的抛出问题:关于花钱买纸的事,写出你真实的感受,不要署名!通过该活动使学生感悟:17世纪初,当英国移民来到北美的时候,他们是来寻求自由的,可是,这些来自欧洲的移民在北美的乐园却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宗主国的敲诈勒索,引发了长期以来浅隐于英国殖民统治与北美人民之间的矛盾、斗争。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的出发点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注重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了情感体验和感受,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各种情感表现,让学生在自我感受的基础上理解和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教师通过事先的设计,学生从自我感情体验移到独立战争前美国人的感受上,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就会转向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珍视学生的思维创新,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使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学习共同体”。
三、效率的引擎:更新手段,突破学科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的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破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而有效地利用历史教学中已有的挂图,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就能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讲解工业革命时,首先要讲“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这个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我首先展示图片“英国国会大厦”,接着提问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再展示“18世纪英国已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和“英国手工工场”,进行比较分析,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就拥有巨大的海外市场和丰富的资金、原材料。而手工工场能否适应当时英国的生产状况?学生在讨论比较中找到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巨变,其线索清晰,内在逻辑性极强。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这场革命的深刻动因、历史条件、技术变革的顺序性和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使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荀子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生异也,而善假于物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位教师,应该细致研究新课标,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将新课标与教学行为优化整合,以这样的目标来导向我们的教学过程,历史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和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