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3-04-29张英敏
张英敏
摘 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历史教学的中心内容,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训练与提高,历史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未来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历史教学; 中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23-001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尤显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和谐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严肃、活泼、认真”是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求,三者间的失衡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过于严肃的课堂气氛,无法引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历史的创造性蕴涵于个性之中,而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历史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宽松的情境有助于刺激学生作出主动的、独特的创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热情地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其关键。例如,讲到虎门销烟,有的学生就提出,处理掉的烟土倒入大海不是造成环境污染了吗?虽然这不是历史课堂要求解决的问题,但本人没有立刻否定学生,而是投以赞赏的目光,微笑着点头说:“对,你讲得非常好,但林则徐生活在那个时代,他可能没想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没注意到‘环保问题,那么对于‘虎门销烟,我们今天究竟应怎么看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限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还余兴未尽,又建议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等。
第二,课堂讨论,诱发质疑
敢于培养质疑的精神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课堂上鼓励大胆发表意见,诱发质疑,培养创新火花。作为教师,不是把现存的结论“注入”给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自己找出结论,实现学生的个体“首创”。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疑问要认真对待。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应投以关注和期待的目光,以适当的语言予以鼓励。创新精神最基本的态度就是质疑,而好奇、质疑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的问题,决不能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应当首先注意保护学生的天性,合理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逐渐形成探究精神。
第三,层层点拨,引发共振
比如讲《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时,本人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中国近代历史上,台湾曾两次被迫与祖国分离,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怎祥分离的?第一次分离何时回归?现在的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形成相同吗?为什么?这样层层递进设问,学生的问题回答好了,自然就明白了台湾问题的由来。然后,再进一步设问:目前台湾发展现状如何?国际国内有哪些政治力量关注着台湾?他们希望怎样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将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产生什么影响?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把他们的相互关系展示出来并加以描述吗?学生的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台独势力的可恶;有的说国外势力的干涉;有的说,两岸一家亲;也有的说没关系,对于台独等分裂势力和行为,我们大陆还有《反分裂国家法》呢……再经过讨论,图示也分别画出来了,这样,以往最难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自己分析得出了结论,从而也使学生的思维经过了由“发散”到“聚合”的过程,做到了有的放矢。
第四,变换角度,引发新思考
视角转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变换设问的角度,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向应作相应的变化,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五,纵横联系,打开思路
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
第六,设置悬念,激发探究思维
导入新课时,可设“悬念”引发学生质疑。比如,在学习《“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时,本人又展示了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分别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握手的照片,学生很自然的会想,老师为什么要给我们看这两张照片呢?随后笔者提出问题:从他们的握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热烈响应,很自然地得出“能推动两岸友好交往”、“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结论,教师从而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把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在课堂结束前设“悬念”更能起到“余音绕梁”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地创造,从而把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功效延伸到历史课堂之外,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
第七,创作实践,形成新见
事实证明,开展撰写小论文,编历史小报,自制历史图表、历史小漫画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创作中,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种新观点,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适应了新形势下历史课堂改革发展的要求。
第八,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社会参与、互助合作、动手操作、分析思维、体验感受等综合能力。参观、游览文化古迹、博物馆或在当地进行社会调查等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历史的兴趣,还能更好地发展个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自我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拓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历史教学的中心内容,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训练与提高,历史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未来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