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烟壶 御用赏赐皆佳品
2013-04-29五方居士
五方居士
被清代帝王视为珍宝的器物并不少,像历代名瓷、史书典籍、青铜彝器、碑版法帖等等,然而真正能与皇帝日日伴随,不离衣袖的恐怕只有鼻烟壶了。宫廷烟壶既是帝王的珍玩,又代表着皇家的恩典。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对鼻烟壶宠爱有加。康熙首开在清宫造办处和景德镇御窑厂制造鼻烟壶的先河,还特邀西洋玻璃匠和珐琅匠到内务府指导和研发鼻烟壶的创作与生产;雍正帝常对做出精美鼻烟壶的工匠,下旨给予奖励。雍正八年造办处活计档中记载:“赏给邓八格银二十两,谭荣银二十两,其余匠役人等,尔酌量每人赏给银十两。”重赏折射出帝王对这掌中奇珍的重视程度;乾隆帝对鼻烟壶的制造更是热心不已,曾经多次下旨对鼻烟壶的制造、图案及内容提出修改意见:“鼻烟壶上的花卉画得甚稀,再画时稠密些,俱各落款,钦此。”
康熙时期的宫廷烟壶以青花或青花釉里红及单色釉为主。图案纹饰有八骏图、寒江独钓、高士图等。瓷鼻烟壶布局严谨规范、画工精细,但绘制风格仍有民窑韵味,造型多为古朴的爆竹筒式。有落款与不落款两种,落款的常书“成化年制”双排四字款,不加双圈,笔意浑成,颇具韵味。这一时期宫廷烟壶存世量稀少,是研究鼻烟壶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在《蓬山密记》中记有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南巡杭州时,曾邀请高士奇与其一同回京,并在畅春园赏赐他两个鼻烟壶。清内务府档案《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中载:“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西洋使臣嘉乐,进献教王所贡方物,上赐嘉乐鼻烟壶一个,火镰包一个,荷包四个……” 康熙时期除了宫廷制作鼻烟壶之外,民间也烧制,康熙朝档案中曾有记载地方官员进贡鼻烟壶的事情,如: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苏州织造李煦就曾进贡佛手、湖笔和鼻烟壶。
雍正皇帝胤禛依然对陶瓷工艺颇感兴趣。这时的瓷质烟壶除青花以外增加了浆胎青花、斗彩、天蓝釉、茶叶末釉、炉钧釉、酱釉、素白釉等品种。纹饰图案以缠枝莲最多,松竹梅、五福梅花、山水人物、婴戏图次之,所绘花卉皆工细纤巧。雍正青花烟壶用色以淡雅著称,釉色清爽,人物刻画入微。雍正时期另一引人关注的鼻烟壶品种,就是举世瞩目的珐琅彩鼻烟壶了。制造精巧的铜胎珐琅彩鼻烟壶和玻璃胎珐琅彩鼻烟壶被视为宫廷的秘玩,即使用来赏赐,也只是赏赐于像年羹尧那样功高盖世的重臣。雍正帝曾将一件康熙使用过的鼻烟壶赏赐给浙江巡抚李馥,并对其家人传旨:“将此赐予你家主子供看,传于后代时常瞻仰,如见先帝一般。”可见当时帝王对鼻烟壶的重视了。雍正帝是一位极富品味的君主,在枯燥的宫廷生活里,他常常或扮高人雅士、或作山林野夫以取乐,并由宫廷如意馆画师作画写之,《雍正行乐图》正是由此而来。胤禛的闲情雅致在盈寸间的鼻烟壶上亦有展现,本文所示“雍正御制青花行乐图——渔樵对答”青花鼻烟壶,传世品仅有一对,属雍正胤禛御用品,它让人们看到雍正皇帝性情中的幽默与轻松。民间也有很多关于帝王珍爱鼻烟壶的记载:雍正帝在怡亲王的棺中放了自己用过的“血泪巾帕及所配香囊”,且在十三爷去世的当天就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其中一道旨意是说“朕万万年之后要将怡亲王所留遗物——玻璃鼻烟壶放入梓宫中随葬”,由此可见烟壶在帝王心中的重要地位。
乾隆时期宫廷烟壶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光鼻烟壶的造型款式就增加了数十种,如荷包式、扁方式、灯笼式、包袱式;瓜果、蔬菜、花朵式、双联式,可谓异彩纷呈。而在众多材质的鼻烟壶中,玻璃鼻烟壶的产量最多,在弘历长达60年的在位期间,其产量位居第一。清宫很重视玻璃制作,在内务府造办处的数十个作坊之中,就有玻璃厂,建在西安门蚕池口,专门为皇室制作御用玻璃器和玻璃鼻烟壶。雍正年间圆明园六所也建立了新的玻璃厂,以满足皇家对玻璃器的大量需求。而西方传教士的直接参与,也为玻璃制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玻璃烟壶生产周期短,产量跟得上,能满足宫廷大量赏赐的需要,乾隆时期宫廷的赏赐品,其中重要一项就是玻璃鼻烟壶。内务府档案中就有多处记载赏赐西藏达赖、班禅玻璃鼻烟壶的事例。
玻璃鼻烟壶按不同的制作工艺,又可分为单色玻璃、搅玻璃、金星玻璃、洒金星玻璃、套玻璃、涅白玻璃画珐琅六种。普通玻璃烟壶常常用作赏赐文武官员、地方督抚、文人名士以及盐商富贾。而制作极其精美的玻璃鼻烟壶,则被皇帝留在身边,这类能达到“御用”级别的制品,传世量少之又少,往往每件皆为孤品。谈到宫廷玻璃烟壶时,不得不说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类,那就是“涅白料(不透明的意思)玻璃画珐琅烟壶”。此类玻璃胎画珐琅创烧于康熙宫廷,先由宫廷玻璃厂制成涅白素胎,再由内务府如意馆画师提供经皇帝预览过的画稿,之后由珐琅作绘画烧造,道道工序考究严谨。因珐琅釉与玻璃的熔点接近,仅相差五六十度,所以珐琅彩画成后,再次入炉烧制相当困难,据故宫专家夏更起先生粗略统计,雍、乾两朝加在一起,玻璃胎画珐琅的成品(包括花器和文房)只有二三百件。北京、台北两岸故宫收藏的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的总数也仅有几十件,数量仅占铜胎画珐琅鼻烟壶的十分之一。
清朝鼻烟壶,还有一类很受皇家青睐的是玉石鼻烟壶。玉石鼻烟壶大多数是由清宫玉作、苏州、扬州三地制作,始于康熙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后的制品较多,这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新疆准噶尔叛乱后,和田玉料大量流入宫廷有直接关系。从现存的传世实物看,宫廷玉烟壶的数量要多于玛瑙、水晶、翡翠、青金石、芙蓉石等材质的鼻烟壶。在乾隆二十四年以前,宫廷制作的玉石类鼻烟壶多数是玛瑙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下令制作的鼻烟壶,一般都是玛瑙、水晶以及各种石质的,只偶尔下令制作玉鼻烟壶,因此雍正时期民间的玉鼻烟壶也并不多。
清宫档案记载,道光皇帝就喜欢佩带玉鼻烟壶,而且对烟壶制造时的“掏膛”要求严格。造办处玉作专有为鼻烟壶“掏膛”的工匠,先将烟壶夹在板孔中或槽窝内,再以左手握扣锥木呈钻,右手拉绷弓,使锥木呈快速旋转,并借助金钢钻粉以打眼。再以钢片卷成套筒,加浸水“黑石砂”掏其膛,完后,玉中必有一根玉琏柱,则用小锤敲击,即断。道光帝喜欢“小口大膛”的制式,甚至下旨把一些乾隆时期的玉鼻烟壶重新“掏膛”改制。本文所展示的“道光御制籽料随形烟壶”,刻有“慎德堂”方章款,即是道光皇帝居于圆明园慎德堂时的御用之物。而道光二十年造一套四支“黄绿彩仿象牙染色海水獬豸”鼻烟壶则是当时赐于都御史的赏赐品。壶身黄绿两色,寓意“礼行天下”。“獬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能辨别忠奸,象征“清平公正”。烟壶的图案与都御史官服上补子的图案一致。
皇家的推崇,自然使鼻烟壶身价倍增。达官显贵、商贾名流不仅以得到赏赐的鼻烟壶为荣,还以寻到能工巧匠定制精美鼻烟壶进献宫廷为耀。所以现在两岸故宫所藏鼻烟壶,并非全是景德镇御窑厂或内务府造办处所制,也有一部分烟壶属于王府定制品,在重大节日时进贡到宫廷。皇帝御览后,优中选优,将一些宫内缺乏的品种留下,其余再做赏赐品,赐予其他官员。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彼时吸鼻烟、玩烟壶成为清代的时尚,有些人即便不爱好古玩、不收藏古玩,也强迫自己嗜好鼻烟,收藏烟壶,以顺应社会潮流。清代笔记《金壶七墨》记载,浙江一位任观察职务的官员来到上司的衙门,落座后发现忘记带鼻烟壶了,于是让仆人回去取壶,仆人不一会儿就回来了,取来的却是一只虎子(尿壶),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清代宫廷主张官员清廉,因此很少赏赐用玉石、水晶、翡翠、青金石、芙蓉石等贵重材料制成的烟壶,而宝石类的烟壶往往只供皇家成员自用。但一些投机钻营之人,却常以名贵材料制作烟壶,用来行贿。传说光绪年间,某官员欲谋取邮传部大臣的职位,分别花白银十万两和三万两从外国买了蓝宝石和红宝石制成鼻烟壶,送给西太后和东太后,唯独忘了给宦官送礼。宦官就在西太后面前搬弄是非,说此人认为西太后不配用红宝石的烟壶,西太后大怒,送礼的官员不仅没有谋得职位,反而连原来的爵位也被革除了。
清代宫廷鼻烟壶,经历了康乾的辉煌,到道光时期后续乏力,且因为国力的衰退,政局的混乱,制作工艺水平开始下滑。这时,民间烟壶的装饰题材却更加广泛,制造水准有大幅度提升,这预示着鼻烟壶开始在民间普及开来,鼻烟壶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