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星璀璨 大家云集

2013-04-29汪运渠

艺术品鉴 2013年7期
关键词:西京金石陕西省

汪运渠

自唐代以降,民国时期是陕西书法发展的一个高峰,而于1933年成立的“西京金石书画学会”, 是陕西成立较早、影响最大的书画社团,组织完备,活动频繁,以“学会”的组织形式直接推动了陕西书画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对陕西的书画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杨虎城就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少有战事,局面相对稳定。1933年邵力子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与杨虎城通力合作,在重大问题上施行军政分治,陕西在经济民生发展上有了较大的提高,遂成为民族复兴的后方根据地。1932年3月5日,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以西安为陪都的议案,定名西安为“西京”,以洛阳为行都。百业振兴,文化先行,在杨虎城、邵力子的支持下,在1933年7月26日,寇遐、张寒杉、党晴梵等人发起成立了“西京金石书画学会”,邵力子和杨虎城担任了名誉理事长,寇遐为会长。西京金石书画学会以“提倡高尚艺术,发扬国光”为宗旨,党晴梵在《西京金石书画学会缘起》中云:学会“由研究而促进现代文化,由艺术熏陶而振奋民族精神。”学会有着完整详尽的章程、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组织。记录图书目录、所藏书画账目、流水出入账、办公用具登记簿等等极为详细,事务可谓井井有条;学会每周都举办讲习会,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每年举办一次展览,出版会刊《西京金石书画集》。学会领导层不拿学会一分钱,均为义务职员。学会会员最多时达176人,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15岁,遍及军政、教育、报业、收藏、戏剧等各界,组成了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活动经费来源为会员会费、各界赞助、官方拨款。学会在鼓楼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馆内藏书藏画及拓片多由社会各界捐赠,除金石书画书籍之外,还藏有诗词、历史、文学、医学等书籍,供会员借阅、研究,为学会会员及会外的艺术爱好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会的发起人寇遐、张寒杉、党晴梵等都是上世纪早期陕西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他们思想进步,才力过人,一方面为民主革命奋斗,办报纸,兴教育,另一方面富收藏,精鉴定,整理史料,著书立说,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影响后人。

寇遐(1884 ~ 1953),字胜孚,号玄疵,陕西蒲城县人。1906考入陕西师范学堂,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毕业后,同尚镇圭一起发动了“白水起义”。1912年,寇当选为陕西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3年又被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复辟而积极参加护国运动。1917年反对段祺瑞解散国会,南下广州,参加了孙中山主持的国会非常会议。1924年10月,参加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发动的北京政变,12月出任临时执政府农商部总长。1931年杨虎城主持陕政,寇应邀从北京回陕任省政府委员。1933年组织创建“西京金石书画学会”,任会长。1934年,创办《秦风周报》,寇遐任董事长。

寇遐一生身不离案,手不离笔,可谓铁砚磨穿。寇遐初习颜真卿、欧阳询,尤喜李北海,后又浸淫北碑,取法《张猛龙》《张黑女》等;行、草从二王入手,临习《圣教序》《兴福寺半截碑》等;晚年作篆,每见行草意趣;于隶则广为涉猎,尤对《张迁》《石门颂》《衡方》《娄寿》《夏承》用功最勤。寇遐在晚年自开门径,肆意挥洒,俱成佳构。时人论陕西书法,辄以于、寇并称。于者,于右任;寇者,寇遐。解放后,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

张寒杉(1880 ~ 1969),名靖,字寒杉,亦作寒衫,号仲民,别号金筑村民、梅影万树庵主人,陕西咸阳人。1905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经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在蔡锷麾下讨袁。1917年,到广州入孙中山大元帅府所属的大理院任推事兼审判庭庭长。1929年后,历任上海公学、贵州法政学校、上海大夏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后,历任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暨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

张寒杉书画兼擅,所作小写意花卉画墨彩华滋、层次丰富,画面生机漾然、沉静雅丽。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张寒杉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笔墨语言与绘画形式。张寒杉通晓历代书法演变,五体皆能,以小篆、草书为最。张寒杉博通史地、金石、诗文,治学严谨,书画造诣精深,是继于右任、王世镗之后对陕西书画创作影响较大的人物。张寒杉德高望重,为人谦和,接引后昆,有教无类,被誉为“长安宗师”。著有《碧澄楼史界拾遗录》、《篆隶形影》、《张靖墨迹》、《张寒杉草书千字文》等。

党晴梵(1885 ~ 1966),名,字晴梵,号待庐,陕西合阳人。1906年入上海中国公学读书,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 毕业回陕,先后执教于西北大学、陕西省立第二师范等校。1911年冬,与康毅如、肖西成等在西安创办《国民新闻》报。革命军兴,佐秦陇复汉军东路督军张钫于潼关。共和告成,任秦陇复汉军东路大都督府参谋。1916年5月,加入护国军,参与“逐陆讨袁”运动。1918年,陕西靖国军崛起,党晴梵先后任陕西靖国军秘书长、第一路军参谋长、西路财务处处长兼凤翔城防司令等职。解放后,历任西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政协陕西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并执教于西北大学。

1933年,党晴梵与寇遐、张寒杉等发起成立西京金石书画学会,《西京金石书画学会缘起》就出自党晴梵之手,用骈文写成,节奏铿锵,文采斐然。党晴梵著有《先秦思想史论略》《古文字学》《中国文字变迁史》《待庐字说》,另有《周金文中之文化精神》《籀文与石鼓》等论文。于1926年所著的《论书》,是一部前所未有的论书绝句诗集,是对金石碑帖之学的总结。从文字起源到清代书道中兴,对历代碑帖、刻石、墨迹及名家的书法特征予以评注,集书法史之大成。党晴梵博通古文字学,其大篆出于《毛公鼎》、《散氏盘》,参以清人笔意,形成了雍容自如、温文典雅的风貌。其行草书以魏晋为骨,杂以章草笔意,技道交臻,意蕴超远。

学会中的长者,都是陕西文化界德高望重的宿老,在政界和文化领域都有着非凡的建树。

王幼农,名典章(1865 ~ 1943),字幼农,陕西三原县人,是学会里年龄最大的会员,16岁中秀才,曾受业于刘古愚、柏子俊。1911年任宁远知府兼兵备道,领巡防营。1911年四川发生“保路运动”后,王被推选为都督,但他以大局为重坚持四川统一,宁任知府,不做都督,蔡锷赞扬他“威信过人,汉夷悦服”。1914年任广东高雷道道尹,整肃吏风,除暴安良,所辖11县,政通人和,康有为赞扬他“临莅高雷,威惠流闻,我泽如春”。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王愤然辞职。1916年任广东粤海道尹,1917年辞职,以后寓居苏州,编印《刘古愚全书》和《柏子俊文集》,使刘古愚学术思想得以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康有为为《刘古愚全书》作序,梁启超亦写信盛赞王“有功师门,岂在禺下”。 1932年末,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时值年馑过后,关中哀鸿遍野,库藏如洗。他赴上海劝募巨款,在关中各县设粥厂,救活无数灾民。后,主动辞去民政厅长只保留省府委员兼赈务会主席职务,为赈济救民奔忙。在职四年,废寝忘食,但仍手不释卷,亲自校刻杨仲珊诗文集等,使之流传。1943年因积劳成疾病逝。

石磊园(1877 ~ 1946),名成睿,字宝斋,号磊园,陕西华阴县人。早年供职清廷军机处,曾向宫廷画师学习书画,后投身辛亥革命,历任陕甘财军要职。石磊园不慕荣利,中岁退隐,赋诗作画,爱石成癖。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名画集《古今大观》、《艺舟花谱》、《明清山水画幅》等多次介绍其生平。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博物馆藏有其画。美国北卡大学东方文艺研究中心亦有其作品收藏。石磊园专攻画石,有自己独创的表现方法,笔下之石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其作品曾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画展及在伦敦举办的中国画展。齐白石曾在他的画幅上题曰:“余于古今书画诸集中屡见磊园先生作品,笔大如椽,气度雄浑,被海内外评为自成一家,非天生瑰奇不能有此胸襟。今见之,不禁骨为之耸,神为之逸,拍案而惊绝曰:‘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景志伊(1880~1964) 字莘农,号恧翁、柏叶庵主,陕西富平县人。1898年入京师大学堂进士馆法政学堂。1906年入协和医学堂(协和医院前身)。1913年回陕,执教于陕西陆军测量学校,孙蔚如、赵寿山等都是他的学生。1930年杨虎城主陕,景志伊应聘任省政府主任秘书,公余照常应诊,参加编纂《续修陕西省通志·星斗(天文)》部分。抗日战争爆发后,蒋鼎文主陕政,调任省府秘书处法制室主任。并在陕西省立商业、师范、医科三个专科学校及西北大学任教,编《伤寒经证脉治表》。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西安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创办《中医周刊》。建国后,筹办陕西省文史研究馆,任馆长。受西安市卫生局聘,任中医顾问组组长,编著《吐纳炼气法》。1955年,西安市中医医院成立,首任院长;并任教西安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1959年,主持编写《陕西中药志》(上册)。

李问渠(1884 ~ 1967),浙江铜山县人,自号“准长安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擅山水,富收藏。与宋伯鲁、张寒杉、于右任、党晴梵等相友善,“抗战”期间与来陕的关山月、赵望云、郑振铎、沈逸千、启功等亦有交往。解放初期,李问渠任西北文化部文物处任保管科科长、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驻会委员,负责考古、文物鉴定等工作,后调入图书馆编撰古籍目录,直至退休。曾参加第一届西北文代会,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7年,陕西省国画院主办“李问渠先生书画展”,展出书画作品近百幅。

学会中的同盟会会员就有十多位,文武兼修,在那个大潮激荡的时代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匡厚生(1873 ~ 1957),谱名裕趾,字名熙民,湖北人。1904年就读于日本国立德正大学。1906年拜会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南北议和后,进入北京,初在《边事日报》任主笔,因反对袁世凯专制,该报馆被查封,继在《共和新报》任主编,因揭露曹锟贿选内幕险遭逮捕,被迫南下,被滇军第八军军长叶荃聘为军事顾问,结识杨虎城后,转战川甘陕豫。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被委任为杨虎城部政治部主任;杨虎城任陕西省主席时,其被聘为陕西省府顾问。西安事变后,杨被迫出洋考察,匡辞去省府顾问之职,入西北农学院任教。解放后获政府优厚待遇,1957年辞世。著有《法学通论》、《西安围城诗百篇》等。

蒙浚生(1881 ~ 1938)名发源,字浚生,亦作浚僧,陕西蒲城县人。1909年加入同盟会。辛亥起义,西安光复,蒙在大都督府掌管文书。袁世凯复辟帝制,蒙当即投入讨袁护国运动。1918年,蒙任杨虎城部参谋长。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蒙以陕北代表出席。1926年4月,刘镇华的镇嵩军围困西安。在旷日持久的守城战役中,蒙作为守城主力杨虎城部的参谋长,在生活极端艰难的条件下,负责筹粮备草,不遗余力。西安解围后,1927年春杨虎城部东出潼关参加北伐,蒙被任命为总参议长,负责协助副司令李子高留守陕西。抗战爆发后,由于内忧外患,蒙积郁成疾,于1938年辞世。

张赞元(1883 ~ 1939),甘肃人,早年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专攻法律专业,加入同盟会。 1907年重阳节同盟会陕西分会祭扫黄帝陵,祭文出自郭希仁和张赞元之手。1911年西安起义,张赞元躬与辛亥光复之役。中华民国成立后,“以服官从政为可羞”,退居读书,研习碑帖不辍,于隶尤为用功。1919年初,张由西安赶赴三原,任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秘书。1931年,张赞元被聘为《续修陕西通志稿》监修。1933年,张担任陕西省政府委员。1937年,张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参议。抗战期间,国难当头,张赞元焦心灼虑,日夜操劳。1939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西安。

段维岳(1883 ~ 1959),陕西耀县人,清末毕业于宏道学堂,同盟会会员。民国初年,曾任教于三原民治小学,民国期间曾任耀县参议会参议员。一生任教,擅书工画,尤精画松。

冯友石(1889 ~ 1965) ,陕西西安市人。1905年考入陕西第一师范学堂(优级班),各科成绩优异,尤喜美术绘画,受得日籍美术教师器重。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共和告成,在陕西省都督府机要室任秘书。1914年从事教育事业。冯友石长于隶书、诗文,亦精金石篆刻,尤擅绘山水、人物、花卉虫鸟, 1928年5月,陕西中西画大赛,他荣获西画第一名,与宋伯鲁并辔为国画第一。20世纪30年代,他与人物画家李友鹤、山水画家董辅丞被誉为“长安三绝”。解放后,冯友石任教于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西北艺术学院、西北艺专、西安美术学院,组建西安美院国画系,培养了大批美术专业人才。冯友石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被赞为“桃李满天下,丹青传千秋”。

成柏仁(1889 ~ 1958),陕西耀县人。在三原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参议。1923年至1925年任陕西陆军第一师参议等职。1935年,创办《秦风周报》,宣传抗日救亡主张。1942年至任陕西省参议会参议员。1943年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和杜斌丞促成《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出版发行,成任社长。1949年9月,成出席了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成先后任陕西省副省长等职。

杨天章(1892 ~ 1960),陕西耀县人,曾用名光辰、凌汉、友松,笔名太憨生,同盟会员。1914年毕业于北京国立法政专门学校预科,曾任陕西靖国军第六司令部秘书、陕西省教育厅督学,继任蓝田、渭南、延长等县县长及榆林二十二军上校秘书等职。解放后在凤翔师范、洋县智果寺中学教书。书画兼擅,于山水、人物、花卉无所不能。

学会会员中,有相当一批人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他们或留学日本、美国,或毕业于各类高校,或求学于美术专科学校,或出于名师门下,其见识胸怀,自不可与株守一地者同日而语。

张廷赞(1882 ~ 1958),字恢元,号化佛,户县人。1908年考入京师大学(北大前身),民国二年考取官费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及工业管理,获工学硕士学位。1917年回国后,创办陕西第一个铁工厂,生产灌田机、风力吸水机、压花机、压面机等,后又创办汽车修配厂,陕西历史上第一辆汽车是他装配并驾驶磨合的。1919年春张制造了两艘浅水轮,从河南汜水逆水而上,行至渭河草滩上岸,改写了黄河不能航运的历史。1921年,张又对汉江进行实地考察,编著筹办《黄渭汉江浅轮说明书》,对开通航运促进陕西发展作了精辟的论证,至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张曾任国民二军军械处处长及河南、陕西、甘肃省建设厅总工程师,陕甘两省参议。晚年转入西安世界红万字会,1947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54年任陕西省政协委员。1958年逝世于西安。张廷赞楷书出于北魏墓志,于端正中见飞动,于雄劲中见秀逸。

查少白(1889 ~ 1952)讳玉枝,字少白,一字文芳,号抱瓮老人。中和道人,陕西汉阴人。早年于保定讲武学堂肄业后,任陕西督军府参谋。抗日战争爆发,应邀出任陕西省政府参议。1931年夏,长江泛涨,灾民结队,义售书画,查少白筹款2万余元汇长江水灾义赈会。1942年归里,迁居安康,任中国商业贸易公司驻石泉储运站站长。查少白于书法诸体皆能,画山水、人物,清隽淡雅,别具情趣,其作品曾在上海、杭州、北京、武汉、西安、汉中等地展出,展后售罄。

李瘦枝(1903年 ~ 1985),渭南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陕西省教育厅督学、华北文法学院教授。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西北大学教授、史地系主任,西安师范学院副院长,陕西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长,陕西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民盟第四届中央委员,民盟陕西省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和第四界主任委员。李瘦枝以行书见长,任兴国中校长时给兴国寺庙门楣上题写过“唐兴国寺”匾额。

刘筱浦(1897 ~ 1972),字盘铭,凤翔人。1917年考入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并入北京大学)。1926年到北京拜胡佩衡为师习山水画。1927年回陕任甄寿珊师部军需,后被派往西安办事处任主任。1930年再次至北京学画,由于待师真诚、画技大进,深受其师器重。刘筱浦是胡佩衡唯一的西北籍门徒,出师时经胡佩衡推荐,刘筱浦的两幅山水画刊登于《故宫周刊》和《湖社月刊》。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冯玉祥抗战至石家庄、娘子关、太原等地。1950年被特邀为凤翔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代表,加入中苏友协。1951年,刘筱浦十余幅山水画被陕西省艺术馆收藏。 刘在“文革”中受冲击,1972年去世。

陈尧廷(1903——1968)一署尧亭,号琴痴、斋号十二古琴人家,西安人,工书画、擅诗词;精音律,喜收藏,因家藏上好古琴十二床,故自号“十二古琴人家”。明、清两代,在篆刻上浙、皖已成流派,而陕西则是一片空白。至陈尧廷出,三秦艺苑不再空旷。早在上世纪初、中页,陈尧廷就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就赢得了书坛广泛的赞誉。“西京金石书画会”成立,陈尧廷颇受寇遐、张寒杉、党晴梵器重,遂为该会中坚。陈尧廷治印注重传统,远溯秦玺汉铸,近师名家。陈尧廷取汉宣帝曾将名将功臣霍光、张安世、赵充国等十一人绘像于麒麟阁上的故实,在37岁时治《汉麒麟阁十一将印谱》,首开三秦印苑主题印创作先河。解放后,陈工作于碑林,曾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是陕西当代篆刻艺术的奠基人。

李白瑜(1907——1986),名乃瓒,又名麟,字白瑜,西乡县人。1928年赴沪入上海艺术大学艺术教育系学习,1929年转学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学习,曾师从潘天寿、张玉良、方介堪等。1933年国画系毕业,回陕加入西京金石书画学会。 1934年,李白瑜游阿房宫遗址,偶拾古瓦一方,琢成砚台,于其上以隶书刻砚铭。此砚为友人刘弱农所见,转呈郭沫若,郭题诗一首赠李。李白瑜书法长于篆、隶及章草,国画擅大写意。其篆刻宗法秦汉,崇尚朴厚,治印工稳秀逸,奏刀冲切,洒脱自然。在上海时,刘海粟、张善为其印谱题字,赞誉有加。于右任当时称其为“金石家后起之秀”。在“文革”中受冲击。1981年,李白瑜先后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分会,系“终南印社”顾问。

段绍嘉(1899 ~ 1981),名泮森,字绍嘉,以字行,西安人。1933年加入“西京金石书画学会”,1951年任陕西省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终生从事文物考古与书法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屡有考古论文刊于《文物》、《人文杂志》。其楷书书出于北魏,融合百家,自成面目,个性鲜明,人誉之为“段家魏”;其篆书习钟鼎彝器,入古能化,凝重古朴。1972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段绍嘉书写的楷体字帖《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影响极大。在“文革”那个特殊时期,在陕西书法的传承与普及上,段绍嘉功不可没。段绍嘉曾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

祝仲迪(1905 ~ 1971),祖籍北京。1926年由西安成德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民国政府当办事员,华峰面粉厂当文书,医学专科学校当事务,西安市银行监理处当办事员,1942年进入陕西省政府地政局,曾任主任科员。同时兼任技艺师范美术教员。擅长山水,亦兼作花卉,与寇遐等名家多有交往。抗战胜利后曾在西安北大街举办画展。解放后,与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多有交往。在乐育中学(后改为西安市第七中学)任美术教员和语文教员,直到1965年退休。

学会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是15岁的安康籍女孩袁韵宜。袁韵宜1920年生于西安,1938年毕业于陕西省立女子师范。解放后,先后在中国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北京京剧院任专职编剧、创作组组长。新编现代京剧《向警予》、《青春之歌》、《一颗螺丝钉》等,改编《红娘》、《铡判官》、《李白回表》、《太真外传》、《慈母泪》等。袁韵宜离休后苦心耕耘15年整理其夫庞薰琹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成著,有《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庞薰琹画集》、《庞薰琹艺术研究》以及专著《庞薰琹传》等,后出任庞薰琹美术馆及学术研究会顾问,受到艺术界的尊敬。2004年,袁韵宜病逝北京。

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无论从会员的结构上还是和外地书画界的交流上,都是包容和开放的。1934年4月,学会会刊《西京金石书画集》第一期出版,发往曾有交流的上海平明书店、河南博物馆、天津国立北洋大学校、济南地方检察院等单位。每期出版都发往上海西泠印社、南京松花斋、天津大公报代办阜、北平西北书局等城市联络处代售。由于先进的印刷技术在当时没有广泛普及,学会只能将《西京金石书画集》交付北平故宫印刷所印刷。《西京金石书画集》刊载三代至明清金石碑版拓片;历代书画名作;刊载清代光绪初年陕西“青门萍社”诸老作品,此外每期刊登四名会员作品,每人一幅,各占一页,作品旁边印有作者的字、号、籍贯。《西京金石书画集》内容丰富、印刷精良。2010年11月20日,西安市档案馆从江苏无锡马鱼晓先生处征集到美术教育家、现代漫画先驱叶浅予生前收藏的《西京金石书画集》第四期、第五期两册进馆,由此可见学会会刊流传之广。学会除在西安组织书画展览之外,亦与外地相互交流。赵熊先生藏有寇遐《节临麓山寺碑》条幅一轴,左侧有寇遐1937年题记:“此余民国十三四年所书,杉寒老友谬加赞许,宠以装潢,屡陈列于海上展览会,置瓦砾于宝市,未免赦颜。今杉寒又重付装池嘱记岁月。今日之我依然昔日之我,展阅之余更觉惭愧。”到底是数人参加上海的书画展,还是与上海举办联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风雨故国,学会会员一面于炮火硝烟中为民族民主革命而呼号奔走,一面办报纸兴教育、整理国故,身兼数任。以寇遐为例,1935年,张学良率东北军入陕,寇遐在促进张、杨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合作抗日上,功不可没。1936年11月,寇遐主持西京金石书画学会临时会议,倡议为抗战捐款,得到会员响应,举办两次书画展义卖,将所得门票收入及书画销售所得款项全部捐赠军队。抗日战争爆发后,交通不便,西安当时亦没有先进的印刷设备,交付北平故宫印刷所印刷的会刊《西京金石书画集》于时局动荡中,万难独存,终于编辑印行了五期后便告中辍,最后一期是1936年11月,是时,改变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风云已在悄然积聚……

由1933年到1938年,仅存不到5年时间的西京金石书画学会,对陕西书画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学会解散后,学会的发起者及会员们仍坚持研究、创作、收藏、育人,在书法、绘画、篆刻、考古、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此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学会的中坚人物如张寒杉、党晴梵、冯友石、陈尧廷、段绍嘉等对陕西书法、绘画、篆刻的传承、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日后长安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陕西省志·人物志》(中册)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版

《陕西文史资料精编》(第十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版

《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 倪文东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西京金石书画集》第一期 西京金石书画学会编

《西京金石书画学会的组织、综治及成就》(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秦洁2009年3月

《陕西文史研究馆书画珍品选》 陕西文史研究馆编 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长安金石》 陕西文史研究馆编 香港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猜你喜欢

西京金石陕西省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听海
凿壁偷光
冷热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