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民办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3-04-29杨增
【摘 要】民办特色是指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可以更快适应社会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形成自身的独特办学模式。本文从民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角,阐述了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以及目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会和挑战。
【关键词】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民办特色是指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可以更快适应社会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形成自身的独特办学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把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作为人才培养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民办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大学生利益,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指导本校心理健康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当被问及“你为什么参加心理健康社团”时,学生的回答普遍集中于以下三个主题:1.适应新环境,明确人生目标。2.学习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3.了解心理学知识,有效进行自我调节。
我校对于人才培养有这样一句话:“育转型发展的优秀应用人才”。应用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就是培养学生能将心理健康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解决自己碰到的与心理相关的问题。
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初衷是根本一致的。因此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是:1.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发展;2.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心理学原理和心理调控的方法,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3.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针对上述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应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大问题。
(一)适应问题
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走上正常的大学学习生活的轨道,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这直接影响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收获。在长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中,笔者发现适应问题多发于以下几类学生中。
1.学习不好,随便找个地方念书准备混文凭
此类学生在民办学校中比较常见,他们家庭条件较优越,长期受父母溺爱,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缺乏学习兴趣,来学校“待着”就是为了有个大学文凭。在刚来学校的时候,生活难以自理,加上自私任性很少顾及到他人,往往会是自己陷入人际关系危机,感到“学校管太严,同学很没劲,生活很痛苦”。对此类学生要明确地使之了解到未来竞争的激烈性和大学时光的珍贵,鼓励其尽快打起精神,找到奋斗目标。
2.高考失利,无奈读了个民办的学校
此类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很高,觉得自己是“落难的凤凰”,来“这样的地方”实属命运的捉弄,于是看周围的环境和人的时候,倾向于给出偏低的评价,觉得“学校很烂,老师教的不好,同学素质差,自己曲高和寡非常孤独”。对此类学生要使之正确的认识自己,进而摆正心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身边的人事物,改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使其重新树立奋斗目标。
3.来到学校后,发现和自己的期望相差过大
此类学生多为理想主义者,在被录取之前来看过学校的环境,认为比较满意,但报到后发现学校学生暴多,学习生活条件有限,学校管理非常严格,以上种种与别人口中“没人管”、“可以随便玩”的“美好大学”相去甚远,于是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感到十分失望,没有心思学习和与人交往。对此类学生要使其尽快调整期望与现实落差,熟悉自己的专业和今后发展方向,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去。
4.雄心勃勃,想在大学这几年学到些本事
此类学生有着一颗热爱学习的心,但受到身边广泛存在的前三类学生的影响,自己这颗“爱学之心”逐渐动摇,内心痛苦挣扎,非常焦虑。同时在学习上过分依赖于老师,缺乏自学能力,学习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此类学生要多鼓励支持,有针对性的提供学习方法上的辅导,创造条件鼓励其尽快适应新环境,更有效地去学习。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必须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去适应这种变化。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任务需要适应;面临陌生的人、陌生的事以及紧急情况、危险情况需要适应;对于自己的成长变化,挫折与失败也同样需要适应。入学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当前的身心状态,也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未来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才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心态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心态改变,态度跟着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持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对于人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做人要保持阳光心态,把别人的批评、建议等,看成是善意的,看成“关爱、帮助和造就”,以感恩和学习的心态,虚心听取,思考,分析,反省,从中吸收有利于自己进步成长的营养,促进自己进步成长;做事要采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困难、挫折、挑战和责任,从正面去想,从积极的一面去想,从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去做。
(三)方法问题
有的时候不是没有目标,也不是没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可总是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使内心非常痛苦。为什么呢?“方法”的重要性由此体现出来。
1.调节的方法
心理调节是通过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个人所处的环境,尽力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心理刺激和生活事件,理智接受非个人能力能改变的现实,从而去适应,并使内心积极而稳定,保持自我意识良好,达到保持心身健康的目的。由于情绪活动可以说是心理刺激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份。人的任何活动莫不以情绪为背景,伴有情绪色彩的。因此学会掌控自我,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注意情绪表现的适当性及情绪的紧张适度,对适应社会发展、维护心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2.学习的方法
科学测试证明:95%的人智商介乎70至130之标准范围,只有2.5% 的人智商低过70。(下转第77页)
(上接第75页) 因此,智力绝不是成绩的决定因素,关键还是在于学习方法,“差生”差就差在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环节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型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只要方法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比较重视学习的结果,即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对于学习的过程,完全是抱着一种“体验一下大学生活”的态度,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上课时不专心听讲,学习效率低下。要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就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必不可少。
3.应用的方法
民办高校培养优秀应用人才,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质高、适用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人才,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做到“心里有做事的套路、手上有做事的技能”。作为有民办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不能忽视“应用”的地位。知识怎样转化为能力,如何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实践中,不仅是专业学习过程中教育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换句话说,如果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只停留在教师单一传授和学生机械掌握这一层面,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中没有解决任何问题,那么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空洞无效的。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一)机会
1.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精神面貌,关系到学校心理文化环境是否安全稳定,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助于学校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近年来,民办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长的同时,学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适应不良引起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2.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需要
在2011年,国家教育部就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规定,连续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同时,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未来几年后的本科高校教学评估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做出了要求。因此民办高校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挑战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更多是为了应付检查,工作侧重形式,手段流于表面,相关课程缺乏专业性和系统化,教师、课程、教材、教学条件等与公办高校相比整体悬殊很大。如何做符合国家教育标准且更具实用价值和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未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芮雪,姚本先.近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概观[J].航海教育研究,2006,23(3):22-24.
[2]金新.陈宝佳 民办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3).
[3]刘翠英.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管理学刊,2010(4).
[4]林红.慕乾伟.青岛市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教育现状调查探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张博,彭鹏.民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4).
作者简介:杨增(198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