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到底想啥呢
2013-04-29何郁
何郁
我记得父亲的几件事,都与识字有关。
1976年秋,刚粉碎“四人帮”,我十三岁。乡村里时兴写标语,我的堂弟大头在二伯家的外墙壁上写了一句标语,“打倒王张江姚”,结果他把“姚”字写成了“桃”字,于是我拿红色粉笔在“桃”字下面划了一条线,牵到标语外边,写上两个字“错了”,意思是“姚”字写错了。就是这一条线和这两个字,让我的童年度过了一个恐惧之夜(政治恐惧)。我的叔父,也就是大头的父亲,不知出于什么目的,走上十几里乡路,去公社告发了我,说我写了“反标”(反动标语)。不久,就来了公安的人,调查我。不知什么人去通知了我的父亲,那时父亲正在几十公里远的地方兴修水利,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夜赶了回来。一向都会带一点吃的东西回来的父亲,这回两手空空回来了,一向笑哈哈的父亲这回却像霜打的茄子那样,垂下了头颅。父亲抱着头,唉声叹气,低低抽泣,整日整夜。后来是我远房的一个舅舅救了我,他当时正在公社武装部工作,他说一个小孩子能写什么“反标”,他就是想显能耐,指出一个字写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这样有惊无险地结束了。这是我父亲第一次领教文字的厉害。
1986年春,我母亲刚过世不久。那天,不知为什么,父亲突然从浠水老家跑到武汉来了,竟然还找到了我的宿舍。我从被窝里抬起头,父亲就傻愣愣地站在我面前。后来是怎么跑到黄鹤楼的呢?好像是我跟他说,为了修武汉长江大桥,就把黄鹤楼拆了,现在这个楼是新修的,刚竣工,值得去看一看,父亲就同意了。我带着父亲买了门票,进门后还买了一瓶健力宝给他,父亲很高兴。因为那个时候健力宝很贵,是一种奢侈品。可走了一层,父亲就有点索然,我则津津有味地继续看着那些对联、诗词和书法,乐而忘返。近两个小时,我们才从一条小道上出来。再后来,我就送他去汽车站。吃饭时,我点了一个虎皮青椒、一个酸辣土豆丝、一个爆炒鳝鱼,还要了两瓶金龙泉啤酒。父亲吃得红光满面的,高高兴兴地走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是他的生日。现在想想,这真是有点残忍,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为了过生日,特地坐汽车赶一百多公里地来到儿子的大学,去看儿子,儿子却领着他去登黄鹤楼,看字画,讲书法,读诗词,一层楼、两层楼、三层楼地往上爬。我不知道父亲当时是怎样想的。
第三件事是关于父亲去世后的债务。父亲是脑溢血突然去世的,等我赶到医院时,他已经不省人事了。父亲去世后,我按照一些人的说法,出去讨债,据说父亲在外面做药材生意,赚了一些钱。可是现实恰恰相反,等我见到人家时,这些人好像都知道我父亲去世的消息,约好了似的,个个拿出了欠条,问我要债。那欠条上居然有我父亲的签字!字迹歪歪扭扭,不成笔划,不成字样,好像是被人摁住手腕写下的,旁边还按了手印。这字迹我认识,不用怀疑。那是我母亲死后不久,一次夜深,父亲突然把我叫醒,要我教他写自己的名字。我就起来教他一笔一划地写“何佑生”三个字。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三个字居然是用在欠条上!欠条上的三个字,就像父亲一生都没有直起来的驼背一样,扭曲地站在我面前!我一下子想到了父亲的辛酸和艰难,想到了父亲不识字的痛苦和尴尬,想到了母亲死后父亲一个人的孤独,顿时,悲情难抑,潸然泪下。我老老实实地承认了这些债务。
我的父亲到底对文字、对知识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拒斥?唉,对我这个大字不识的农民父亲,我真是没有多少了解。可天下的儿子,又有几个对自己的父亲是真正了解的呢?
【原载2013年5月7日《文汇报·笔会》本刊有删节】
插图/父与子/肖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