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教学,深刻的反思,完美的追求
2013-04-29权贵英
权贵英
上完《陋室铭》,我从“得”与“失”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传世之作。它短小精悍,押韵、骈句的使用使全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是铭文中的典范。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作者刘禹锡的故事。《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后来,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二、解题
学生看注解①,弄懂题目的意思。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g”韵。
三、用“五步法”学习本文
1.第一步:读准字音
对生字词必须凭借注解、字典、资料自行解决,难以解决的可以求助老师和同伴。
注意读音相同,形体相近的字:
牍: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犊:牛犊dú,刚刚出生的小牛。
黩:黩武dú,滥用武力,好战。
渎:亵渎dú,冒犯,不恭敬。
2.第二步:规范朗读
读出鲜明的节奏、正确的停顿,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语速的快慢适度,读出感情的喜怒哀乐。
先听教师范读,再指名读,最后自由仿读三遍。
3.第三步:准确翻译
不懂的字词必须借助注解、字典、资料解决,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帮助。
4.第四步: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结尾说“何陋之有”,就是说“陋室不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依次列举四点理由(分别用四字词语或者短句概括),这四点理由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人品高尚②环境幽雅③友人儒雅④情趣高雅
②③④是为了突出①。
5.第五步:背诵默写
(1)抓住文章的思路背诵
(2)默写时注意下列字不要写错
陋室 刘禹锡 案牍 诸葛庐
这节课备课充分,步骤环环相扣,扎实有序,教学过程一气呵成,三维目标落实到位,收到了扎实、高效的教学效果。近半数学生默写全部正确。
四、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以“读”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线索明晰,步骤清楚,循序渐进,符合古文的学习规律。
2.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认知与巩固,提高了文言语感
3.能当堂背诵默写课文,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4.设计了新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何陋之有?”列举理由
5.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其他文言文
五、本节课的不足
1.教师几乎没给学生质疑和谈个性化理解的机会,牵得太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2.小组合作机会少,效果也不明显
3.规范朗读中要求学生读出感情的抑扬顿挫,可是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可能读出来的,要求提前了
六、教学改进
如果让我重上这一课,我将把思路调整一下,把更多的阅读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与学习伙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改变单一的师生双边活动为师生、生生多边活动。可以抓“德馨”为突破口,也可抓“铭”的特征为线索。整节课用“诵读”“理解”两条线索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更加有机的整体。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他的完美就在于我们对完美的追求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与探究。我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弥补自己的缺憾,使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