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婴童产业高库存 会成为下一个体育用品产业?
2013-04-29
资金涌入、快速扩张、高库存
龙年掀起的新一波婴儿出生潮,令母婴用品行业这块巨额蛋糕再度引发各方关注。在武汉,市场蛋糕同样不小。“武汉有1000万人口,孕婴童市场的份额不在少数。”从事母婴行业十余年、武汉拓致产业规划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旭东表示。
近几年,江城孕婴童相关机构遍地开花。从社区小店到母婴连锁,再到高端超市百货和众多早教培训机构,市场看似已经饱和。但在众多投资者看来,武汉市场仍然有巨大的机会。
“‘孩子王万达经开店将于本月26日开始试营业。”昨日,全国母婴童零售连锁品牌“孩子王”总经理徐伟宏告诉本报。就在上个月,“孩子王”在汉高调宣布将在7—8月进驻武汉市场,打造两家一站式孕婴童主题SHOPPING MALL。
商机巨大,市场乱象也不少。库存高、行业鱼龙混杂、资本捞一票就走等心态,孕婴童产业的快速扩张期过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体育用品行业?
万亿蛋糕下的诱惑
两年前,单身的陈欣(化名)还没想过自己会开店。但是随着她快速地结婚、生子,开一家与母婴产业有关的店,成为她现在思考最多的问题。
“已经开始选址了,准备做一个社区内的儿童游乐室。”陈欣说,随着自己和身边的朋友纷纷在近几年生孩子,以前从未关注的母婴行业,如今强力吸引着自己,她十分看好该行业的“钱途”。
根据国家统计局预测,自2005年开始到2020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每年新增婴儿数量在1600万左右,若累计计算,0~6岁婴幼儿数量达到1亿多,第五次婴儿潮预计在2025年左右出现。
婴童产业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0-12岁的婴童市场总规模已达1.15万亿元,按照近几年婴童市场15%左右的高增速,到2015年,婴童市场将达到两万亿元的规模。
连日来,记者走访武汉三镇多个新建小区,发现几乎每个小区都有至少两三家母婴店,且都是在近两至5年内开业的。
除了开在小区的母婴店,毗邻商业区、依托商场的母婴连锁店和早教机构也遍地开花。在香港路武汉市妇幼附近,就有聚集了妈咪GO、贝贝熊、小阿福等知名店铺和众多中小母婴店。
巨大的市场蛋糕,还在不断吸引着机构进入。“国内目前约有2000个成熟母婴品牌,不到1200个品牌进入了武汉市场。”郭旭东认为,很多品牌会在未来2~3年内集中涌入,先开系统店,“摸清”水深后再开专卖店。
资金涌入,或再洗牌
事实上,盯上孕婴童市场巨大潜力的社会资金为数不少。“我们几个自然人出资了几千万。”武汉本土一家大型儿童SHOPPING MALL总经理向记者介绍,他自己有15年以上的商业地产经验,但因看好儿童产业,开发一站式儿童城。据其透露,月底该儿童城将获得民政部门的授牌,将筹建少儿托管实验基地。
郭旭东介绍,近年来,有不下数十个PE涌入母婴行业,例如英氏已经获得了4轮融资、贝贝熊也获得了两轮融资。
投中集团去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6年来我国母婴行业共有38笔VC/PE融资案例,涉及24家企业,累计披露融资规模达33.12亿元。
在某外资婴幼儿食品集团武汉分公司工作多年的陈小姐介绍,近一年来,武汉孕婴童行业开始出现轻微洗牌现象,大型连锁母婴机构开始收购小的母婴门店,“未来几年,行业也将从暴利转向压缩利润的时代”。
苏宁宣称,将率先开设红孩子实体店。分析人士认为,这将对传统的线上或者线下母婴销售渠道产生冲击,中国母婴产品市场竞争格局有望进一步洗牌。
高库存下的隐忧
今年初,在巨亏近20亿元、关闭1821家门店的2012年业绩报告出炉后,李宁集团一改颓态,高调宣布进军童装市场。然而,李宁的积极转型,并未迎来市场的叫好。
2012年,整个体育服装品牌集体触礁。净利润下滑、高库存、大幅关店及订货会数据下滑等一系列问题都在这一年集中爆发,业内人士称,该行业眼下的困境正是为前几年疯狂扩张而买单。
对于李宁的转型,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眼下的孕婴童市场,与2000年初的体育用品市场几乎如出一辙:资金涌入、快速扩张、新品牌不断涌现,高库存。那么,孕婴童产业真的会成为下一个体育用品产业吗?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此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孩子的花销是刚性需求,二三线城市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他们认为,孕婴童市场将迎来黄金发展的20年。
郭旭东分析,支撑母婴市场迅速发展的点是刚性需求,“比如孩子的衣服,小了就得换,不像体育服饰,可穿可不穿。”
武汉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理事、红孩子武汉分公司总经理姚伟也认为,孕婴童行业正处于上升期。“目前商家主要开发的是城区的市场,远城区尤其是农村几乎未涉足,每年3万多的远城区新生儿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来源: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