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AHSCO引流管经肛门治疗直肠—乙状结肠狭窄
2013-04-29宁红岩等
宁红岩等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PAHSCO引流管经肛门治疗直肠-乙状结肠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8例直肠-乙状结肠狭窄患者随机分为PAHSCO引流管治疗组48例和传统肛管治疗组20例,比较两组的疗效、术后并发症。结果:PAHSCO引流管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传统肛管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PAHSCO引流管经肛门治疗直肠-乙状结肠狭窄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
关键词PAHSCO引流管肛门直肠-乙状结肠狭窄
2008年以来,采用PAHSCO引流管经肛门治疗直肠-乙状结肠狭窄所引起的排便、排气困难,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10年以来应用PAHSCO引流管治疗组48例,传统肛管治疗组20例。PAHSCO引流管治疗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42.34±1022岁,病程034±578年;传统肛管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982±992岁,病程042±661年。两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均常规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和培养、粪便隐血检查、超声检查及X线检查(立位腹平片)。两组情况比较,见表1。
诊断标准:①排便困难,伴肛门坠胀,并有肛门阻塞感。重者可有腹胀,恶心呕吐;②有肛周炎症、肛门损伤或肛门直肠手术病史;③肛门指检,食指通过困难或不能通过,可触及镰状、环状或管状狭窄环;④直肠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见狭窄环,狭窄部位可有糜烂、溃疡。
治疗方法:两种治疗均如下:①备齐物品,如PAHSCO引流管或传统肛管、生理盐水、肥皂水等;②患者取左侧卧位,脱裤至膝部,右腿屈膝,左腿自然伸直;③消毒后各引流管前端以石蜡油润滑,轻柔缓慢插入肛门,放置PAHSCO引流管或传统肛管,见引流出粪便及排出气体后以胶布十字型妥善固定,如有便秘可用灌肠液;④观察疗效,注意保持管腔通畅,避免阻塞,如引流不畅,可嘱患者更换体位,转动引流管,必要时用注射器抽吸。引流过程中,应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及量,如无明显肠内容物流出,或腹胀明显缓解可拔出。
观察指标和结果:①有效:即腹胀即刻缓解,指肛管排气后排出大便,患者自感腹胀解除,并无复发。②无效:指排气的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数据类型不同分别进行t检验、X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
结果
两组观察结果,见表2。
讨论
直肠乙状结肠狭窄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直肠及乙状结肠肠腔变窄[1],从而出现排便、排气困难,大便变细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先天性畸形和炎症是常见的病因,其次是损伤也是常见的病因,特别是手术创伤[2]。炎症常起源于直肠外,感染先侵及直肠周围淋巴管,后侵及肠壁各层淋巴组织,使淋巴回流受阻,继而肠壁组织增生变厚而致狭窄。如炎症起源于直肠内,初始为直肠黏膜溃烂坏死,有溃疡或肉芽形成。炎症可扩展至肌层及直肠周围组织,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变硬,因短痕收缩而使肠壁狭窄。狭窄以上直肠腔扩张,黏膜可有溃疡或炎性肉芽形成,有时可合并窦道与膀胱或阴道相通。其他的病因有会阴意外伤、分娩伤、烧伤、具有腐蚀药物、栓剂的损伤、放射治疗和肿瘤。直肠镜检查可见狭窄处有瘢痕组织或溃疡。应在狭窄处不同部位作活检,以与恶性肿瘤相鉴别。恶性肿瘤狭窄下缘一般无瘢痕组织。如灌肠用肛管能通过狭窄处,可作小量钡灌肠检查,以了解狭窄长度及近端肠腔有无瘘管或多处狭窄。怀疑性病肉芽肿时应作Frei试验。钡灌肠X线片检查:了解狭窄的长度和范围,了解狭窄区以上的直肠、结肠情况。做细菌、阿米巴、血吸虫检查,以明确诊断。目前治疗主要包括:①药物治疗包括用高锰酸钾温水坐浴或灌肠、内服液状石蜡、外用栓剂、灌肠等使大便通畅,有浅裂隙或溃疡时用10%硝酸银搽擦或外敷药膏等。②扩张法对手术后或损伤后轻度狭窄,多可用扩张法治疗,用手指或扩张器进行扩张,每天1次或每周1~2次,渐渐加大扩张器直径,并延长扩张间隔时间,对花柳性淋巴肉芽肿引起的环状直肠狭窄亦适用。③手术疗法对严重狭窄以及时间较久有坚硬疤痕的狭窄,扩张法有时亦可暂时见效,但易复发,手术方法按病变情况、狭窄程度或狭窄部位不同而异。常用方法有切除疤痕或切开括约肌等,如肛管后方的线状切开、直肠后部切开、直肠内切开,还有各种成形术如肛门成形术、肛管成形术。对高位直肠狭窄还可考虑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保留肛门和括约肌手术。对慢性梗阻、身体衰弱或狭窄引起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时,可考虑作结肠造口术以便粪便改道,使直肠得以休息并解除自身中毒症状,待患者情况恢复后,再作二期切开或成形术。肿瘤引起的肛门直肠狭窄应按肿瘤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仍是应用传统肛管治疗,传统的肛管排气物品准备中需要玻璃接管、盛水的玻璃瓶和橡胶管,它们在消毒过程中很容易碎裂,老化,且传统的肛管很短,不利于观察,有时因玻璃接管与肛管连接不紧而影响了肛管排气效果的观察。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采用了应用PAHSCO引流管经肛门治疗直肠-乙状结肠狭窄的方法。两组疗效比较,应用PAHSCO引流管经肛门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对照组有13例仍有排便排气困难,症状无明显改变,2例出现出血,1例出现感染,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可耐受,无需药物镇痛),PAHSCO引流管组有7例仍有排便排气困难,症状改善不明显,1例出现出血,无感染。两组均无肠瘘发生(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AHSCO引流管(不带针胸管)为一次性引流管,沖6孔,较传统肛管孔径多,采用聚氯乙烯和硅橡胶材料制成,长约45cm,较传统肛管更长。该管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清洁、使用方便,便于效果观察,可同时进行冲洗、引流、保留,便于处理及准确计量引流物,大大降低护士劳动强度。可持续保留,避免肛门及直肠擦伤。长时间压迫不会损伤直肠黏膜。不会引起再狭窄,效果好。操作简单,不易发生肠瘘、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应用PAHSCO引流管经肛门治疗直肠-乙状结肠狭窄较传统肛管治疗疗效更好,起效快,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同时具有方便、价格低廉、清洁等多种优点,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伟建,马天星,于秀芝.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治疗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78-79.
2龙再菊,龙再秋.肛门直肠狭窄.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