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倡议”引发的争论
2013-04-29刘桂友王宝金
刘桂友 王宝金
【引言篇】
从来都是提倡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但2013年3月15日早晨,河南省郑州市20多位老人头戴红帽、手持“给年轻人让座”的纸牌,来到郑州市建设路与桐柏路交叉口一处公交站牌附近,向社会发出了“给年轻人让座”的倡议。这项活动迅速在全国引发关注。针对此种做法,有人称赞“彰显社会关爱”,有人大呼“违背公序良俗”。
【背景篇】
活动的发起者、郑州国棉三厂“夕阳红老年志愿服务队”队长王自强今年65岁,虽然身体不好,但一直热心公益事业。谈到发起这项活动的初衷,老人说:“前两天看到媒体报道,郑州一位老人因为一个女孩儿在公交车上没给他让座,便打了人家。尊老爱幼,只强调尊老不和谐,老年人也要体谅、爱护年轻人。”王自强把自己的想法对“夕阳红老年志愿服务队”的魏秋杰、梁永祥、王志峰一说,他们都觉得,现在年轻人压力太大了,老年人应该从身边做起,给年轻人营造轻松的氛围。
【争鸣篇】
正方:给年轻人让座,彰显社会关爱
○传媒公司职员李方向:给年轻人让座,是一种良性互动。
倡导给年轻人让座并不是妥协,而是对年轻人的关爱和理解,让人肃然起敬,也反映了生活中很多通情达理、乐于助人的老年人的心声,恐怕也让那些野蛮的“倚老卖老”者无地自容!与此相对应的,众多年轻人表示,老年人让座自己不会接受,但会感到很温暖,因为这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由于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许多老年人的身体都很硬朗,老年人走上街头倡导给年轻人让座就是明证。这不仅是个人家庭之福,更是社会国家之福。倡导给年轻人让座,实际上还蕴含着另一层含义,那就是给有需要的人让座,这比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更科学更广泛,会使社会更和谐。期待给有需要的人让座能成为社会的新共识,成为社会流行风!
○节目主持人佘宗明:给年轻人让座,体现了双向尊重。
从“孕妇让座”到“老人发‘让座红包”,从“腿残小伙未让座遭掌掴”到“老人为抢座大打出手”……集结在让座问题上的纠葛,俨然是世态镜像的投射。在此背景下,老人倡议“为年轻人让座”,讲求的是人际交往的相互包容,凸显的是宽厚的长者情怀。事实上,礼让谦逊的涵养,是公共生活中的必需。有了包涵与理解,才能减少“个人本位”张力下的摩擦。毫无疑问,在公交、地铁等场合,倡导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是文明社会的常识。其初衷,是践行“尊老爱幼”“关怀弱者”等原则,是为了营造有热度的公共生活。遗憾的是,权责含糊、道德失落,使得某些人误读了让座问题上的权责分界:或是觉得座位就该“先到先得”,或是认为给老者让座是强制性义务。“给年轻人让座”,体现出对等尊重,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对公共生活逻辑的梳理,需求总是多面的,谁也不应垄断道德话语权。不让座的权利与让座的善意,都应被呵护,而打通二者隔阂的,是规则的明晰与双向的理解。
○学者范子军:给年轻人让座,是一种道德纠偏。
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给老年人让座很正常,也早已成为广大国民的共识。如今老年人倡议“给年轻人让座”,不但倾注着老年人对年轻人的关怀之情,而且彰显出美德的感召力量,不啻是一种道德纠偏。惯常所说的“尊老爱幼”,实际上就是倡导相对强势者力所能及地关怀、帮助弱势群体,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还是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显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年轻人,理所当然应该主动给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人让座;而老年人,如果身体硬朗,给身体虚弱的年轻人让座也未尝不可,同样值得提倡。一段时期以来,年轻人因为没让座而遭辱骂、暴打、强坐腿事件时有发生,并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的道德争议。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尊老爱幼固然是文明社会应有的基本道德要求,但应该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体谅、谦让的基础上,而不能施以道德绑架。郑州老人发出“让座倡议”,不但凸显出将美德进行到底的胸襟和境界,更是用行动向世人诠释了很有现实意义的“让座辩证法”。
○记者李学人:给年轻人让座,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年轻人不给老年人让座,学生不给老师让座,值得反思,尊老爱幼是否应赋予新的内涵?传统的尊老爱幼强调的是共性,却忽视个性;强调带有尊卑的尊重,而非平等基础上的尊重。只要一见到老人,年轻人都得让座,不让座,就是不讲道德,不尊重老人,这种道德强迫式的让座行为,越来越不被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现代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平等基础上的尊重,是相互尊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乘坐权利上,大家是平等的。如果出于人道,也应该 “按需分配”,有限的座位应该让给最需要的人。在身体尚且硬朗的老年人眼里,疲惫不堪的年轻人也许比自己更需要坐下来休息。老年人把座位让给最需要的人,应该说是对现代文明礼仪的有力诠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愿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的行为,能赢得更多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与爱戴。
反方:给年轻人让座,违背公序良俗
○专业评论人陈丰盛:给年轻人让座,违反基本道德规范。
在尊老爱幼的传统社会里,给老年人让座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基本道德规范。郑州20多位老人的行为,反传统道德而行之,他们倡导“给年轻人让座”的爱心值得尊敬,但并不可取,我们不能忘记给老年人让座是年轻人的本分。虽然现在很多老年人的身体都很硬朗,但这并不普遍;虽然现在的年轻人比较累,但不能因此反其道而行之。另外,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以来,家庭中年轻一辈被过分爱护、被溺爱的情形已成为普遍问题。“给年轻人让座”不正在助长家庭与社会中违背传统道德的不正之风吗?
○作家李振忠:给年轻人让座,偏离道德正能量。
发出“给年轻人让座”的倡议者是20位老年人,如果郑州的老年人都响应这个号召,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公交车一来,让年轻人先上,让年轻人先坐,最后上车的,是老年人,最后站着的,也是老年人。若遇到平路直路还好,若遇到转弯下坡路老人抓不住扶手该怎么办?若司机同志比较文明,不急开急刹还好,若遇到稍微野蛮一点儿的司机,站着的老人岂不要遭殃?敬重老年人,不能因为其精神矍铄就认为其该给自己让座。敬重老年人,实则是敬重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会成为老年人。讨论这样一个老人为争座而殴打女孩儿进而倡议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的问题,最不能也最不该忽视的是,一切应当遵从道德正能量。如果倡议偏离了道德正能量这一方向,其实就已经失去了意义——再次提醒,并不是所有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有让座的“能耐”。“给年轻人让座”倒像是一个道德耳光,感觉到痛的,拥有的是道德良心,流泪的,拥有的是道德至善之心。
○律师王勇强:给年轻人让座,这种行为不该提倡。
老人们体谅年轻人工作辛苦提出“给年轻人让座的”的倡议,是出于好意。但我认为,这个倡议只可心领,却不该提倡,而且这个倡议还有可能被个别人当成不给老年人让座的借口。其结果,很可能是好事没做成,反而破坏了给老人让座的传统道德观念。这20位老人提出“给年轻人让座”的倡议,受到了人们的赞许,但倡议之后,让千千万万身体不太好的老年人怎么办?不接受,显得在榜样面前不求进步;接受,体弱多病还真是力不从心。其实,让座是很简单的事情,公交车上设有“老弱病残孕”专座,就是告诉我们,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起码的公共道德。至于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双方友好协商,倡议嘛,还是免了吧。
【反思篇】
谁给谁让座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互体谅
王军荣
让座,似乎正陷入纠缠不清的道德之争,而因让座引发的问题之严重也超出我们的想象。郑州89路公交车上,某女孩儿未给老人让座,遭拳打脚踢;襄阳两老人为争座位打架,一人猝死,另一人10天后病逝……让座为何变得如此“凶狠”?
一般情况,年轻人是愿意给老人让座的,有时候,因为上班太累而不愿意让座;有时候是因为没有看见老人;有时候是因为情绪不好。让,是一种美德;不让,也是年轻人的自由。如果因为没有及时让座,就指责某个年轻人道德品质差,显然不理性;如果因为年轻人没有让座就对其拳打脚踢,更是违法之举。
老年人倡议给年轻人让座,似乎更像行为艺术,但老人这么做,并非作秀,而是在表达“体谅”,体谅年轻人的难处。这才是一个长者应该有的态度。日前,在北京安定门街道的“百姓群言堂”大会上,100多位老人向全市老年人发出倡议:晨练,咱不和年轻人抢公交,让出早晚高峰,和上班族错峰出行。倡议发出以后,社会对老年人错峰晨练,不与年轻人抢公交的行为由衷赞叹。不管是老年人倡议给年轻人让座,还是倡议不和年轻人抢公交,都表达了对年轻人的理解。当然,年轻人也更应理解老人。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而老年人的身体相对差些,如果总是站着,也坚持不住。而年轻人给老人让座,体现的是对老人的体谅,是一种尊重,受到尊敬的滋味恐怕比拥有位置更让人感到舒服。
有句话说,理解万岁。年轻人和老年人虽然存在代沟,但在让座这件事上,不该有任何分歧。其实,年轻人面对老年人的让座,是不太能接受的。
期待公交车上让座行为蔚然成风。谁给谁让座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互体谅。能相互体谅,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
(摘自2013年3月18日“新华报业网”)
【评论篇】
老人的“让座倡议”是一盏灯
朱永华
事实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年轻人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位,是美德和个人素质的体现,本不值得讨论,但因让座引发的本不应该发生的闹剧却在不断上演,日前发生的老人暴打不让座女孩儿事件更把这种闹剧推向极致。从媒体评论和一些网络论坛观点来看,已经由对老人让座的争论延伸到对某些老人的尊重层面上,从而引发人们对某些“不讲理”老人该不该受到尊重的思考。显而易见,这种有悖传统道德的讨论尽管没有任何意义,但如果没有一种“形式”来阻止这种无休止的“争吵”,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和社会风气很可能因此受到严重伤害,不仅会影响年轻人主动让座,甚至遇到老人跌倒等需要帮助时,人们可能更会“三思而后行”。郑州20多位老人发出“给年轻人让座”倡议,其对年轻人的理解和尊重,远比老年人让座的实际行动更有感染力。
有些老人对让座者的“不言谢”或是脾气暴躁,并不完全是正常的健康心理,而与身体大脑的衰老有直接关系。年轻人如果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对其不正常的言行抱着“不介意”的态度,见到老人能让座就让,不方便让座时对老人某些刺耳的话语权当耳边风,这就如同家里的老人偶然的“发飙”可能让晚辈无法接受,但不能因此就对老人的终身辛苦和善良全盘否定,更不能因此不尊重甚至不尽赡养义务。
20多位老人发出的“倡议”是一盏灯,既是在呼吁老年人更多地理解年轻人,也是为因让座受到“委屈”的年轻人送上“心灵鸡汤”,更是替那些“不讲理”老人的行为在道歉。说实话,这样的“倡议”既让人感动又让人温暖,有这么善良慈祥又理解年轻人的老人发出“倡议”,年轻人有什么理由再去为某些偶尔的不快耿耿于怀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由此能看出,尊重老人,归根结底是在善待自己。可能自己对老年人的尊重不被个别老人理解,但绝不能因为偶然的不理解而放弃尊老的基本道德。
(摘自2013年3月17日“中国青年网”)
【总结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年轻人要懂得尊重善待老年人,老年人要明白体谅爱护年轻人,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