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南旧事》中的中国古典人文精神

2013-04-29黄真金

语文建设 2013年7期
关键词:城南旧事旧事城南

黄真金

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由《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等几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故事构成,以女孩英子的视角,叙写了作者对故都的眷念、对成长的忧思和对市井风俗的感受。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这部作品以其清新的文风、舒缓的笔调、沉静的忧郁吸引了大量读者,近十年来,其中不少篇章,频频入选我国众多版本语文教材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这部小说也被多家教研机构推选为“中小学生必读经典”。

庞朴认为,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特质为“忧乐圆融”。[1]按照赵行良的观点,“忧患意识”“天人合一”“道德自律”等,是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表现特征。[2]综合二者,本文认为,中国古典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终极关怀的文化特质,具体表现有忧患意识、天人合一、以德化人、故国情怀、追求中和之美等。浓郁的中国古典人文精神也是《城南旧事》中沉淀的独具魅力的元素之一,本文将以作品中所表现的这些特征为主来赏析《城南旧事》。

一、感时忧国的忧患意识

起源于忧患意识的人的自觉,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元素。中国历来有进取精神的文人,往往以探历代得失兴亡之理、穷格物致知之源为己任,《周易·系辞下》曰“作易者,其忧患乎”,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司马迁有由“忧”生“文”之说,杜甫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中国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民族亘古至今的苦难和感时忧国的思情是不朽的主题。《城南旧事》尽管是以不谙世事的童年英子视角来写的,但是英子亲历了“是个老实人的相”的青年为了供弟弟念书而不得已“为贼”的蜕变,以及秀贞、宋妈等人物命运的悲剧。下层社会生存者的苦难,给读者心灵烙下了深深的痛楚。那些被处死的学生——“了不起的新青年”奔赴刑场等一幕幕场景,处处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不知其所的真实写照。这就是作者对其所生活社会的真实印象,每一个印象都充满忧思,感慨国事、忧虑国运的情感一直贯穿于小说始终,奠定了小说感时忧国的中国古典人文气质。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

天人合一反映了中国人文精神中特有的宇宙本体哲学。西方的人文主义,从一开始就从外在设定人与自然的互相对立,人的心灵以探求或控制自然的兴趣为导引。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富有内在性,人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乃至与鬼神合其凶吉。由于天与人均被视为生生不息的生命,所以强调文化和文学不能与自然相阻隔,人文生命不但不应与自然生命向背,而且要足以丰富自然生命。

这种精神和生命情调的承续给予台湾当代文学,特别是散文艺术以深度和灵魂。余光中以追光摄影之笔,抒写通天尽人之怀:“当我死时,老人星该垂下白髯,战火烧不掉的白髯,为我守坟”[3]——这是人轮回自然的豁达和脱俗。在林海音的笔下,英子活泼快乐的童年,是洋溢在“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的光明灿烂的理想之中的。蓝色的大海、金红的太阳和孩童一起组合成和谐而令人神往的图景。写在小说前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作者用平易、舒缓的口吻叙述:“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四季运行自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声声驼铃,就是人类在和谐、静谧的大自然中伴唱的音符。我们,就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下走进了作者童年的世界里,轻轻地,悄悄地,怕打破了这样的宁静。在小说的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的离去,本是世界上最大的伤痛,可在骊歌声中、满地落花间,我们看不到作者大悲大怨的情感——人去了,花儿落了,英子的童年结束了,爱花的父亲仿佛随那落红一道化入了春泥,变成自然的一部分。哀而不伤,这种情感,符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认识,同时也符合中国古典美学含蓄的特质。

三、以德化人的人格追求

重德轻利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突出的内容之一。于天地间安身立命,儒家强调:“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遵道也,是故非德不遵,非道不明。”老子亦云:“道生之,而道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遵道而贵德。”中国文学自古以来讲究“文以载道”,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文以明德”,表现德性化的人格,而不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观事物。

文学艺术与“道德文章”相关联,文品与人品相关联。《左传》记载襄公十一年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魏绛推辞说:“夫乐以安德,义与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而对于作家来说,基本品格是真诚,内心的道德律令是良知;真诚与良知,承载着作家的文德和人格。在《惠安馆》一篇中,英子因好奇而结识了附近惠安馆里被成人视为疯子的秀贞姑娘并和她成了好朋友,朦朦胧胧地知道了秀贞凄苦的身世,英子以儿童的天真和善良来理解秀贞反常举止下的内心逻辑。对妞子的命运,小英子也一直给予深切的同情,秀贞和妞子最后的悲惨命运使爱说话的英子一下子“变得一句话也没有了”。“我曾经有过一个朋友,大家都说她是个疯子,我却很喜欢她”——惠安馆的故事,成了英子永生难忘的记忆。《驴打滚儿》中,对英子童年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宋妈,对孩子是那样地耐心、慈爱,对远在他乡的“家”及家里的两个孩子充满了牵挂。这个命运悲苦的劳动妇女,以她的勤劳和生活的智慧成为英子一家超出主仆关系的朋友,她也是英子人生课程的启蒙者,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写她的快乐、她的坚忍。《我们看海去》描写了一对大小朋友间真诚的友情……同情弱小、尊重生命、平等待人、善良真诚——作者追求这一切美德,对她笔下的形象倾注了道德的关爱,也可以说,这是作家自我人格世界的一种精神寄托。

四、家园意识与故乡憧憬

余光中说:“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部的中国。”[4]在台湾当代文学中,基于“根意识”的家园意识与故乡憧憬,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反复呈现的、一以贯之的艺术精神。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文传统。如果说西欧文化以个体为本位,奉行个人主义,人际关系靠契约来维持,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则以群体为本位,以“家”为中心,强调的是家、族、宗、国的核心凝聚力,人际关系重人伦与亲情,更富人情味。中国式的人道有其特定的历史和内容。正如一位研究华人问题的外国学者所说,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狂热的态度。华人不论生活在何处,他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准则和根据总是离不开中国思想家的说教,离不开佛教、儒教和道教。海外华人总是更倾向于形成自己的圈子,选择相对排他的生活方式,并坚持来自祖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精神上源流性的问题属于时间,框定它则需要空间。从台湾文学创作来看,中国传统的家园意识和故乡憧憬,似潇潇雨雪,洒落在不少作家的心田。那些对乡愁、乡音、亲情的深深呼唤,化作笔下的波澜,也因心境、时空和思路的不同表现出多种模式。《城南旧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伊甸园”式的故国家园,伴随着作者回忆的泉源,童年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园亲情和故乡憧憬,而是纯洁、亮丽、却又不复存在的心灵的伊甸园。《兰姨娘》可以说是小说中格调较为明朗的一篇。出身卑微的兰姨娘嫁给有钱人做妾,因为不堪欺侮而离家出走,寄居在小英子家。英子以独有的视角感受到了青年男女与父母之间感情微妙的变化及对两性感情的朦胧感悟,这与其说是对故园生活的忆想,不如说是对个体精神家园的自我回省,在这种自我探寻中,故园映象与心灵归所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合。

作为故园映象的寄托,北平古城的风物人情、语言习惯、生活习俗弥漫在“城南”的各个角落,复原了作者昔日的生活。在这里,老北京独具魅力的生活不但代表着作者个人的记忆,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老皇城根儿的弃婴、拉煤的骆驼、打滚儿的毛驴、夹竹桃与石榴、天桥和城南游艺园……这些充满北京特色的元素,不经意地穿插在英子成长的故事之间,与“城南旧事”融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作者精神故园中永不复返而又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这些渐行渐远的生活图景,组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人文环境,让小说具有了相当的历史纵深感,使“根意识”在小说中有了更浓郁的表现。

五、中和之美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美的创造与鉴赏的一大追求目标和指导原则是中和之美。它的典型表达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宁得中和而不趋喧嚣”。这一朴素的艺术辩证法,旨在从思维质地到语码方式,要讲究内在节律与生长秩序的整体和谐。中和之美与中国哲学上所讲的执其两极而用于中、致于和的“中庸”,乃是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重要审美特征与理论基石。

《城南旧事》的总体风格是单纯、诗意的。童年的视角力图将快乐保留下来,但通读小说后发现,苦难和悲伤是无法回避的主题,那些小英子不能理解、不能承受的苦难和悲剧,在作者平易舒缓的叙述中,并没有形成撞击我们心灵的巨大痛楚,而是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化作了穿越时空的平静和安详,带给我们悠久而绵长的酸楚。“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韶华易逝,童年不觅,作者叹惋它的一去不返,把这种浓浓的情致链接在“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的时光链里,淡化了有度的哀婉,却更显无度的伤情。在英子小学即将毕业,听着骊歌,就要迈向人生又一个新阶段的时候,父亲却因病过早地离开了她——“我们是多么希望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英子所期待的成长,再一次以残酷的面貌出现在她的面前。每一段故事,都随着主角的离去而结束,直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的童年也结束了。“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以一个懵懂孩童的视角来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情感在中和的节制中哀而不伤、隽永悠长,心灵的童年永存。

参考文献

[1]庞朴.庞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赵行良.论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J].社会科学,2003(01):88—92.

[3]余光中.逍遥游[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1981.

[4]余光中.余光中散文[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城南旧事旧事城南
农耕旧事十二韵
城郊旧事
再读《城南旧事》
城南二首(其一)
城南花已开,人间皆可爱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读《城南旧事》有感
秦地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