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语文课堂应植根于生活

2013-04-29王书月

语文建设 2013年7期
关键词:孙犁文本生活

王书月

为什么很多经典作品一进课堂,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索然无味?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失真”了,我们太把课堂当课堂了,反而忘记了我们还有“生活”这个大课堂在。真语文课堂应该植根于生活,唯其如此,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隔膜才会消除,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才会有共同的平台,基于生活,融入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焕发生机活力。

董旭午先生一贯倡导生活化语文教学,本文以其课例(文中课例均出自董旭午著《真教语文,教真语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4月版)为例阐述我的观点,期待方家指正。

一、巧妙链接日常生活

不少教师在谈及解读文本的策略时,往往会运用“走近作者生活、走进作者的心”这类的话,这是一种潜意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文本时,往往也会这样想,这就人为制造了阅读的距离感。其实,学习文本,也是在用我们自己的生活去体验理解作者的生活。魏本亚教授指出:“解读文本需要三个基本要件,直接的生活经验、间接的生活经验、解读文本的习惯与技巧。”[1]把“生活经验”定为解读文本的基本要件,确实独具慧眼。我们来看董旭午老师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一个镜头:

师:我们再看看“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一句。这是什么写法?

生:对比衬托。天台山有一万八千丈,这已经很高的了,但对天姥山来说,它还像是拜倒在天姥山前一样,这就衬托出了天姥山的高。

师:对,是衬托,但不是对比。衬托有主次,以次衬托主,次为主服务。比如,用伴郎伴娘来衬托新郎新娘,是不可喧宾夺主的——伴郎伴娘是不能打扮成新郎新娘的样子的。对比就不讲究主次,而是两者平等地对比,以比出两者的不同或差距。比如,张三与李四比胖瘦,就不涉及谁主谁次,谁为谁服务的问题。同学们常常搞不清对比和衬托,不妨到生活中去找些活生生的例子来用心琢磨、比较。

董老师把日常生活场景引进课堂,充满趣味,也充满智慧。当然,这里的日常生活还需要包括间接的日常生活,因为我们阅读的文本有很多是带着当时的时代印记和文化印记的,但我们很多课例往往简单化地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告知给学生,而不去揭示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更不去揭示作者的情感如何体现在字里行间,这样的“知人论世”就如同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给文本这件新衣打上了一块补丁,显得不伦不类。

阅读的过程就是回归作者生活和心灵的过程,王尚文先生认为,“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必须介入学生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依托于人的生活,因此必须首先介入学生作为人的生活。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2]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回归作者生活和心灵的过程,就是介入学生生命的过程。

让我们来看董老师教学《亡人逸事》中“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这句话的镜头:

生:动词准确传神。尤其是“盯”这个词很生动,也很准确,要比笼统的“看”强得多。这说明妻子当初很在意作者孙犁,看得很用心留意,程度比较深。

师:你分析得很好。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有过这种“盯”人的体验,都盯上什么人来?(学生笑)同学们不知道啊,那个年代人们都很封建,结婚前见一面很难啊,有的人只有结婚时才见面啊!这回终于有机会相看心中的白马王子了,可不能白浪费了这次相遇的机会,可要好好地“盯”上一“盯”啊。(学生都笑)不过,还有几个动词同样也很精彩,谁能再说说?

由生活中“盯”的体验自然过渡到文中词语的分析,董老师并不忘提示过去的民风民俗,从而让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表达的情谊,这也激发了学生对文字中其他词语的赏析。只有回归生活,那些文字才会活灵活现地再现人物情态,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思。

二、深度嫁接阅读生活

我们阅读的文本并不仅仅是孤立的作品,它往往集时代特征、作者生活经历和情感思想于一身,它往往可以和自己的或者同时代人的作品互相验证注解,这就为我们解读文本和实施教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那就是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生活。

学习《金岳霖先生》一文,很多老师往往会停留在“有趣”的表面,而不能挖掘“有趣”背后的深刻内涵。文章中有这么一个环节,董老师问了一个显得艰深的问题,“我还有一个疑问:毛主席建议金先生接触接触社会,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从文字表面上看,这样的行为确实表现了金先生很听话,很单纯,甚至很搞笑。但是,文字的内里是不是就有那样简单呢?”当学生沉默时,董老师提供了两份资料,一是建国后金岳霖的思想动态陈述和《冯友兰传》写到的两人抱头痛哭的细节,二是沈从文的一段话:“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学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以此提醒学生《金岳霖先生》同样有很多容易被忽略之处。关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个问题固然有难度,课堂上不热闹,但这是和学生一起磨脑子、练思想,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加深对金岳霖先生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互文性理论嫁接师生的阅读生活,为文本解读找到极好的通道。

当然,嫁接阅读生活并不只是把资料直接交给学生这么简单,嫁接也需要内化,要不着痕迹,需要一定的功力。在结束《亡人逸事》一课教读的时候,董老师以一段饱含深情的话,激活了学生的体验:

同学们,作家孙犁在“文革”时期落难了,在那个人妖颠倒的年代,孙犁每个月只有15元的生活费,妻子和一双儿女在家怎么生活?!孙犁要去挨批斗,要去干校劳动改造,妻子整天提心吊胆,担惊受怕。解放前聚少离多,整天惦记丈夫的生死;解放初期搞土改,成分不好的孙家又被分了田地和家产;“文革”一到,孙犁又被打成“牛鬼蛇神”,一家人都跟着受迫害,六次被抄家,居住都受监视——当时的住处还被在屋墙上打了个洞!妻子一辈子没跟丈夫过上几天安生日子,“文革”期间自己又身患重病,还要为丈夫操心,还要跟着忍饥受饿遭迫害。正如文中写道:“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到最后她的死亡。”有些话是不便直说的,这“多遭变故”该是多么隐忍伤心的文字啊!妻子是多么渴望能过上几天安生、幸福的日子啊,可是就在丈夫从干校出来,即将被“解放”之时,就在这“好日子”即将到来之际,妻子却离他而去了。同学们,这回大家该能更深刻地品味出这篇散文所深蕴的情感了吧。我们曾学过苏东坡写给妻子的悼亡词《江城子》。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再一次感受作者孙犁对亡妻的愧怍、怀念和赞美之情。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它不仅指出了作者经历时代的社会背景,道出了孙犁一生的坎坷,更道出作者妻子的无私付出和对幸福的渴望,这就使得作者笔下那些看似平常的细节,浸润了浓浓的情感,也难怪学生最后能眼含泪花,沉浸于文字的魅力中了。

三、适时导入教师体验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作文选材幼稚,表达情思时直白枯燥,其实,这主要源于教师没有能引导学生去体验,去表达。试想一下,我们称道的很多经典之作,其记叙描写的难道不是他们经历的童年少年生活和他们的家庭校园生活?董老师在每一节课上都着力让学生体验人生,把语文课堂与“学生生活”“作者生活”和“课文生活”相联接,同时适时融入教师自我的情感体验,在读写能力之间架上了一道隐形的桥梁。

《老王》中老王临终把香油和鸡蛋送给作者一家,这个细节老师都会讲到,一般也都会讲到那时香油和鸡蛋是多么珍贵,但学生往往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董老师让学生还原一下老王的心理,并引导思考:“生离死别之前,为什么要把这些珍贵的东西送给杨绛一家呢?在老王心中,把杨绛一家当作什么人了?”当学生回答“当作亲人”时,董老师说:“老王完全把杨绛一家当作亲人来看待了。像对待亲人一样,对他们是扒心扒肝,实心实意。你们这个年代的孩子,可能还感觉不到那么深。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就能感觉得到。我小时候,过生日那天,妈妈会悄悄塞给我一个鸡蛋,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悄悄地吃掉,不要让其他人看到。那时候,鸡蛋、香油之类,可是相当珍贵的东西。老王把他仅有的这点儿最珍贵东西送给了他心中最亲近的人。杨绛一家得到老王真心实意的关爱。”董老师用自己过生日的体验来告诉学生,更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我们没有理由嘲笑学生得出诸如“朱自清的父亲不遵守交通法规”之类的结论,因为学生的表达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背景去理解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主动表达、恰当表达、个性化表达,但最主要的是学会尊重、倾听学生的表达,激活其体验,并学会用真实的语言真表达。

在教学《项脊轩志》时,董老师让学生品赏文中细节,有两个学生这样表达:

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认为这几句更生动感人。祖母离开了,轻轻用手把门关好,生怕影响了孙子读书,嘴里还自言自语的。读到这里,我就联想到我奶奶,是那么关心和体贴我,和作者的奶奶一模一样。

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几句,其实也很让人感动的,把奶奶体贴、赞许、激励孙子的复杂情感描写得惟妙惟肖。我大表哥考上了清华大学,我外婆几次把他在大学里的获奖证书拿给我看,激励我好好读书。读到这里,我真的非常感动。

正是因为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才能从心底流淌出这样的情愫。这些表达看似大白话,但很真实、很有效,你看“轻轻用手把门关好,生怕影响了孙子读书”“把奶奶体贴、赞许、激励孙子的复杂情感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表述多么契合主旨。学生能自然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之效就体现出来了。

《语文建设》倡导“真语文”,掀起了一股旋风,“真”主要落实在“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上。我想真语文课堂最迫切的不仅是形式上要改变,更主要的是要回到文学创作同时也是语文教育的原点——生活。

参考文献

[1]魏本亚.教学生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听董旭午老师执教《老王》[J].中学语文(上旬刊),2012(10):51.

[2]王尚文.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7.

猜你喜欢

孙犁文本生活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孙犁装外行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