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场”里学诗歌
2013-04-29林秀艳
林秀艳
课堂教学是一个无形而又有形的“场”。说它无形,是因为这个“场”看不见、摸不着;说它有形,是因为身在“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只要用心都能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理应存在各种各样的“场”。议论文教学,是一个严谨有力的“场”;说明文教学,是一个科学准确的“场”;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的“场”。“场”的形式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风格各异,如何建构并使之产生神奇的效果,那就要看教师的功力了。2013年5月18日,余映潮老师在北京新英才学校执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简单质朴的三板块式教学设计,创造了一个文本与心灵相通、理性与激情共融的诗歌“场”。
一、读背环节——营造诗歌“场”
余老师教学的第一板块为读背环节,让学生通过“五读”自然成诵。“一读”为素读,对学生没有任何要求和指导,接下来四次读均有不同角度的朗读指导。“二读”为放缓语速读,“三读”为旋律交替式读,时而用平稳深沉的旋律,时而用乐观亮丽的旋律。“四读”采用心灵独白式,指导学生压低嗓音,用细微的声音表达内心的独白。“五读”为交流谈话式的读。因为这首诗是作者普希金写给邻家女孩的赠言,所以余老师指导学生互相说这首诗。学生饶有兴趣地“说”起来,接下来的背诵水到渠成。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没有一句讲解和分析,只是多角度训练导引学生的朗读,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训练方式,却暗中提供了多种情境。首先放缓速度,用心去体验;然后或深沉或昂扬地去表达这种体验。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记在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轻轻地握一握拳,在心中背诵这首诗;可以作为安慰别人、鼓励别人的赠言,亲切地说给他们听。在这些提示下的多次反复的朗读及背诵中,一个诗歌“场”悄然出现,包围了师生,也包围了在座听课的每一个人。这个“场”的核心不是教师,不是学生,而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传达出来的那首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听记环节——丰厚诗歌“场”
用扩读连读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容量,是余老师倡导语文教学要有“厚实的积累之味”的具体体现。余老师用最简约甚至最原始的方式——听记,为学生提供了三首诗的节选:
我的心海涅
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把你的命运担起。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新春将会交还给你。
因为向往汪国真
因为向往,所以选择了远方。因为无可依靠,所以必须坚强。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之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一环节中,有几个场景尤为动人:第一,入境。余老师一句一句美美地读,学生一句一句认真地记,三首诗的内容在一听一记中慢慢传递,师生沉浸在诗境之中。第二,入情。全班齐声吟诵,三首诗蕴含的情在昂扬澎湃的声音里慢慢聚拢。第三,入理。余老师把普希金的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补充的三首诗歌片段放在一起,请同学共同回答课文导语中的问题: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要自信、要乐观、要充满期盼、要勇于面对……四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学生的思考、感悟交接碰撞,并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出口来抒发。
在“入境—入情—入理”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最初营造的诗歌“场”不断丰厚。首先,老师的激情朗读刺激着学生对诗歌体验的生成。另外,学生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活动,这种体验伴随着“写”这个活动,情境体验不断丰厚,由普希金到海涅,再到汪国真和王家新。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其实最容易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而且这情境是依托学生所记下来的文本再创造的,体验更真切。其次,从“入情”到“入理”,是学生模糊的内在体验得到明晰和深化的过程,是一个从意会到言传的过程。如果说循环复沓的诵读使学生对诗歌的感情不断升温,那么,生生之间理性的表达使同学们对这组诗歌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极致。这样,诗歌“场”由小向大,由内向外,层层延展,灵动而丰盈。
三、写话环节——延续诗歌“场”
模仿创作在诗歌教学中难度较大,因为语文学习中知识能力的迁移不是立竿见影的。不是学了一个典故,学生就能用典故去写诗;不是接触到了移情,就能训练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初一的学生更是如此。但是这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写话”,简单可行的诗歌语言学用模式,巧妙地降低了难度,给学生提供了读写实践的机会。此环节中教师的诗情示范、学生的诗意表达以及作业的布置都紧紧扣住诗歌文本及文本传达的情与理,使得本课经营起来的诗歌“场”从个体到整体,从课内到课外得以延续。
(一)教师的诗情示范
师:我读一段话给大家听一下。你们看这段话有什么特点?(比喻、引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愤慨,面对寒冬呼号的阴霾,耐心地把春光等待,等春的光辉开始闪耀,回想一下,冬天也非常可爱。
大家写几句话,要求引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一句诗。
(二)学生的诗意成果
生1:我引用的是“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困难来临时,不要气馁,我们要有勇气自信地去面对困难,在无法打败困难时,不要心急,我们要冷静,寻找方法,打败困难。在被困难击倒时,也不要悲伤,我们要坚强起来,重新面对困难,击败它。
生2:我引用的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必须镇静,坚强地坚持吧,快乐的日子不远了。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路上却全是坎坷,坎坷都是瞬息,只要坚持,一切都会过去。
生3:我引用的是“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一定要冷静、乐观地面对,相信战胜困难后,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有快乐,绝不可以半途而废。相信吧,幸福的日子将会来临。
生4:我引用的是“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天空是灰浊的,光景是黑暗的,但是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所以步伐从未停止,因为从心中看见过皎洁的世界,它散发着烛光,耀人眼,夺人心,每当遇见分歧的路,我不会犹豫,更不会停下,有的只是奋起直追的脚步和冲破黑暗的力量,还有一片蔚蓝的世界。
(三)作业布置
师:请同学们修改、润色、定稿自己的这一篇小小的作品,写成微博式的、名言式的片段,然后把所有同学的文章积累起来,作为咱们班此次学习风貌的展示。
积累运用是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而书面表达是积累运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情动于衷”理应“发之于外”,也许课堂上学生的作品有些幼稚、有些浅显,但是这无关紧要,因为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由普希金、海涅、汪国真、王家新、余映潮构建起来的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诗歌“场”,以自己源于灵魂深处的本真的体验和生发,成为这个“场”的一分子,并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势,把“场”中的浸染带向远方。
“场”,本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十九世纪提出的一个有关电磁学的专业名词,后来不断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出现了众多的场概念,比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现“教育场”: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质和社会环境四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相互交换而形成的时空统一的、多维的、动态的教育整体存在形态[1]。把它聚焦在课堂,不难看出,“版块”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线性设计的几个组成部分,而以上所述的诗歌“场”,是教师、学生、诗歌以及“诗歌之气”与“师生之气”水乳交融形成的氛围和力量共同构筑起来的教学整体。剖析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就是想借助他清晰的三板块教学设计,带领读者走进现代诗歌教学的诗歌“场”,领悟这个“场”如何营造,如何丰厚,如何延续。唯有如此,才能在诗歌教学中守住这个张力十足、磁性十足的“场”,层层推进,步步加温,才能让经典诗歌“使人情动心沸”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艳翎,张恒波.论教育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