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初探
2013-04-29徐红
徐红
摘 要: 地理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目的是通过有限的精选过的地理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进行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作者通过几年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探索,总结了一些案例教学的经验。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标 案例教学法 学生主体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类型
经过一系列案例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根据地理案例的类型及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原理的难易不同,可以分为讲解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活动式案例教学和调查式案例教学四类。
1.讲解式案例教学
此案例教学法类似于传统教学,教师先呈现案例,再由教师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地理原理。此案例教学比较适用于那些非常专业的地理知识、原理的教学,因为学生很难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释。但在教学中应注意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充分参与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如针对课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入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暖流,面积大,深度达300米以上,流量巨大。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水量每小时达900亿吨相当于大陆总径流量的20多倍。暖流将热量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西部,使得北纬55度—70度之间的大西洋东岸最冷月气温比西岸高16—20摄氏度。大西洋两岸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西岸的拉布拉多半岛北部是苔原带,同纬度的大西洋东岸却是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英国北部和挪威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封冻期。
在本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西北欧的自然景观,如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同纬度的拉布拉多半岛的苔原带,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冬季景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展示了一系列景观图后确定以下3个需要共同研究的主题:(1)对比北大西洋55度—70度东西两岸自然带有什么不同?(2)对比北大西洋55度—70度东西两岸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纬度相同气候相差很大?通过教师的讲解,最终使学生明白暖流能是流经区温度提高、湿度增加,从而在推断出寒流起到了降温降湿的作用。
2.讨论式案例教学
讨论式案例教学法是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案例教学,针对某一现象或材料,教师提出几个由问题,由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好像在爬楼梯一步一步地接近知识。
3.活动式案例教学
针对课表“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笔者设计了如下實验作为案例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在一个用保鲜膜封闭的透明玻璃箱内,一边放冰块,一边放沙子,当把一支点燃的香放入冰块一侧时,就能明显地看到烟在箱内进行循环流动。(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烟雾的运动方向。沙子最好预先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这样效果更明显。)为了说明问题,在实验后把透明玻璃箱内两边都换成沙子或冰,让学生观察结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此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边的温差,再引导学生分析其本质,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这些实验不应由教师完成,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部由学生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调查式案例教学
对实践性强的案例,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直观情景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关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一些建议
1.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对案例进行总结
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的途径获取大部分地理知识,因此,教师的总结要根据学生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及时地、灵活地进行。教师总结可以是对现象、规律和原理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侧重,而非面面俱到。
2.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在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有机地把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传统教学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3.要注意课堂效率的提高
案例教学的实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并且要把握好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材料有新的感悟,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