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
2013-04-29王忠堂
王忠堂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启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及时反馈”和“建造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学会更深入的思考。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和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与被动接受式学习相对。
探究式学习就一般的教学设计而言,应具有指导性、统一性、操作性、预演性、凸显性、创造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探究教学设计中依然存在,特别是统整性、操作性、凸显性、易控性和创造性,在探究教学中有着特定的含义。根据探究活动自身的特点,探究教学设计还具有开放性、程序性的特征。探究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要提出或发现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由五个环节组成,各环节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小结成果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和拓展。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这五个环节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针对高职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开始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学习者、教师、教材、网络、其他一些资源,或结合起来产生。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熟练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例如学生常常问“为什么”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太大,教师可以把其中许多问题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这种改变使探究的问题更集中、更深入、更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又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当中,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对比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例如:在《VB程序设计》的“控件”部分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逐一讲解,学生逐一练习。实际是可以由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年历、倒计时牌的制作,学生就可以自主地学习计时器及日期函数的应用。
2.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它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教与学双方的重心,它不仅仅获取知识,还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这样设疑解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成为探究式学习的关键环节。
疑问是创造的前提,疑问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产生的,因此,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是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想知道的心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究,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就会享受成功的喜悦。然后再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获得新知。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是积极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不是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而是通过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的结论,使学生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讲解单选指按钮、复选框、列表框和组合框时,我在课的一开始就根据大家平时上网所接触的界面出示了课题,然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马上回答这些控件在网页上所起的作用。并对具体的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整节课的内容一下子丰满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它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贴近生活,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可以为生活服务。通过问题既可锻炼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二)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学生既对所探究知识进行学习,同时又对探究过程进行学习,教学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从便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究,让他们亲身经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DO WHILE.....LOOP,DO.......WHILE LOOP两种结构时,让学生先自己做一个小型的编程,X=1,X>2时,执行S=S+X,学生用两种结构实现时,会发现第一种输出结果是0,第二种输出是1,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明白第一种是先判断,后执行,第二种是先执行,后判断,至少执行一次。
问题情境确定后,学习过程即进入探究阶段。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练而成的。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地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探索研究问题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
1.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只要教师有耐心,多给学生自信,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有独特的办法和模式。
2.合作探究。“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使学优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最后两周的“小型应用软件”实训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任务进行设计,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了解情况。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三)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学生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能力得到了提高。用“穷试法”解决组合问题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最终的效果会比直接讲解明显。
(四)小结成果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
小结是一节课的尾声。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是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但有错有对。小结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这些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地予以全面否决。要找出适当的契机给以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确信“我能行”。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五)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自身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的研究性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这一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探究成果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创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