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金增持银行股:审美疲劳
2013-04-29刘链
刘链
最近,银行股屡上大宗交易平台,先是安邦举牌招商银行,接着是农业银行被增持,且都是溢价交易。
12月16日晚间,四大行公告称,截至12月12日,汇金公司通过上交所增持中、农、工、建,共计投入18.98亿元。汇金第五轮增持发生于6月14日至12月12日,市场直观感受是,国家队又出手了,是否意味着银行股否极泰来?
但汇金最新一轮增持动作似乎没有激起A股市场的热情,银行股也表现得不温不火。12月17日,银行板块仅宁波银行小幅上涨1%,包括被增持的四大行在内,各银行股的涨跌幅均在1%以内,且成交量较前一交易日变化不大。
最近几年,汇金公司频频出手增持银行股,且往往在大盘表现低迷之时进行,因而增持常被市场看作维稳、护盘之举。但经过连续五轮增持后,市场对汇金的举动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
增持效果不断递减
2013年以来,资本市场结构型行情凸显,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性股票表现优异,而银行股整体表现平平,在以TMT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暴涨的对比下,金融板块总市值加权跌幅超过5%,明显疲弱,其中银行子板块跌幅为3.42%。
银行股的表现最重要看基本面,汇金增持只是外在刺激因素。刚开始几次增持,或许还能提振市场信心,毕竟汇金代表着国家资金的意志。但连续刺激后,银行股从开始的稍有反应到现在的没有反应,汇金增持的消息已经达不到护盘和刺激的效果了。
目前,银行股最大的优势在于估值低,政策面上的利好因素就是优先股试点。不过,更多利空因素也同时存在,如同业监管法规的落地、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试点。加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资金成本上升已成定局,利润被挤压,未来银行股难有大的表现机会。
回顾历史,发现汇金增持影响最大的是第一轮增持,时间是2008年9月,当时的市场情形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全流通股占比不高,也无创业板的投资标的。如今,多层次资本市场初见规模,创业板、新三板以及未来的国际板等均显示市场选择性投资机会增大,投资标的的稀缺性有所缓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股的吸引力。
另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视角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尤其是过去热衷于投资银行低估值股票的社保基金、开放式股票基金等也开始追逐创业板股票,而在2008年-2012年,这一投资策略几乎不被机构认可。相反,它们更认可像汇金这样有背景、有实力的大机构的动向,汇金的一举一动,往往使机构有跟风的冲动,更别说是增持这样明显带有指向性的动作,更会产生应者云集的效果。
但是当这种跟风效应仅仅局限于短期效应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股的基本面并未与被汇金增持带动的市场热情发生同步变化,加上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流通盘的大量增加,这种一呼百应的效应逐渐递减就不言而喻了。时至今天,尽管增持的仍是汇金,但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是:汇金作为一股独大的大股东,增持量或影响力已大不如从前,第五轮增持仅用了区区19亿元资金便可见一斑,还不如某些热门股一天的成交量,汇金已明显力不从心。
有市场人士研究发现,汇金增持的五轮变化周期呈现出信息优势明显递减之势。
2008年9月,对国家经济刺激和救市政策的先知先觉,刚好触动市场敏感的神经,首轮汇金增持因此而声名鹊起。随后两到三年,经济刺激政策不断推出,冲高了银行资产规模,也埋下了不良的风险,作为政策预言者化身的汇金增持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契合市场的预期,也能继续发挥一些残余的影响力。
随着刺激政策的逐渐淡出,市场化发展基调的确定,逐渐明了的结构转型和增长下行压力,一方面对银行股的业绩增长形成压力;另一方面,也使汇金增持的政策预言和方向判断的影响力大打折扣,以往依靠信息优势触底增持影响市场的巨大效应难再重现。此次增持市场几无反应就是最好的注解。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四次增持不同的是,此次增持后,汇金竟没有宣布下一次增持计划,这是否意味着其对增持银行股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