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乘用车消费十年蝶变
2013-04-29郭凯谢国平
郭凯 谢国平
需求总量增长迅速
2002年,中国乘用车内需140万辆,只占汽车市场份额的36.5%,而到2012年乘用车的份额上升到68.6%,成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力。从增速上看,2002 年~ 2007年乘用车每年都保持在20%以上增长,尤其是2002和2003年增速超过60%,2008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增速下滑,2009年~2010年在国家政策刺激下又出现了“井喷式”发展,2011年~2012年受政策退出及经济下行的影响,乘用车增速放缓。从总量上看,2012年国内乘用车内需总量达到1376万台,是2002年内需总量的近10倍。
乘用车需求量的激增和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GDP增速在2002年~2011年都保持在9%以上,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为乘用车需求的释放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外,中国城镇化进程推进了汽车需求的扩容。200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9.1%,基本上以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快速前进,2012年城市化率达到52.6%。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会产生一系列有利于乘用车需求增长的因素,如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城市面积扩大带来出行需求增加等等。根据国际比较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是城镇化的加速时期,而中国正处于这一区间,城镇化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动力。
车型多元化发展
产品极大丰富
在2002年中国国产乘用车市场上总共只有58款产品,排名前十的车型销量占到市场的57.3%,其中排名第一的捷达占到了9.4%,桑塔纳B2和2000的合计份额达15%,可见市场的集中度非常高。到了2007年,国产乘用车产品数目达到了178款,销量前十车型占总销量的28.5%,份额第一的捷达也只占到了4%;到了2012年,乘用车产品数目达到320款,销量前十车型的份额下降到21.3%,排名第一的凯越份额只占到3.4%。产品数量和集中度的变化表明中国乘用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汽车产品有了极大的丰富。“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和富康)占据中国的汽车市场主流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中国乘用车市场必将百花齐放。
女性用户增多
国家信息中心调查发现,女性用户比例在过去十年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2002年全国乘用车用户中女性比例占20.6%,到2012年占到了24.8%。女性比例的上升与近年来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明显提升、经济能力增强有关。此外,在乘用车的消费中,参与购车决策的女性用户逐渐增多,对购车决策影响在增强,适合女性使用的各种车型越来越多,专门针对女性用户的营销也愈演愈烈。
年龄从中间向两极扩展
全国乘用车的用户购车时的平均年龄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2002年全国乘用车用户的平均年龄为32.9岁,2012年的平均年龄上涨到了34.3岁。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全国乘用车用户的年龄分布呈现两极增长的趋势,即24岁以下用户的份额在扩大,同时50岁以上用户的份额也在扩大。进一步分析来看,24岁以下用户主要是在新购用户中有较大比例的增大,而50岁以上用户是在增购和替换用户中的比例增大。
学历层次提高
在乘用车用户的学历构成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用户份额由2002年的51.8%上升到了2012年的64.1%,用户的学历层次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从1999年~2005年全国高校录取人数每年递增25%左右,在这一大背景下,随着扩招的这部分学生走入社会,经过几年的奋斗具备购车的经济基础后,势必会影响全国乘用车用户的学历结构,提升用户的学历层次。
工薪阶层比例扩大
在乘用车用户的职业构成上,私营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作为“先富”起来的一类群体在2002年的乘用车用户占到50%以上,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也在快速增长,如工薪阶层中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近十年来购车的比例都在快速增长,在全国乘用车用户中的占比也在逐年扩大。到2012年私营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只占到乘用车用户的41.7%,下降了近10%,而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占比增长了10%。
再购人群扩大
国家信息中心调查发现,增购和更新/替换用户的占比由2002年的8.3%上升到2012年的26.9%,表明已购车用户逐渐进入淘汰周期,更新/替换需求开始释放,特别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尤为明显。北京在限购背景下,2012新车销量中有50%以上是更新/替换用户所带来的,更新/替换已然成为北京新车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消费者目前的换车周期是5~7年,前几年购车的用户将陆续进入换车周期,未来换购人群的规模将快速扩大,国内汽车企业应该要更加关注这部分消费者,尤其要考虑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用车经验,不再处于汽车消费的初级阶段,他们更加懂车,整体的消费能力也更强,有着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家用成为主要用途
在车辆用途上,以家用为主的用户越来越多。国家信息中心调查发现,2002年购车以家用为主的用户占46.9%,2012年上升到了71.8%,家用已成为绝对的主体。家用的具体用途中,自己上下班和接送家人成为最普遍的用途,休闲旅游用车的比例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了乘用车开始满足他们日益多样化的家用需求,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汽车消费观念更加多样
随着乘用车的逐渐普及,人们对汽车的观念也在发生着相应变化。以前人们将汽车更多的看作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汽车在给拥有者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精神上的满足感和优越感,但是随着乘用车的逐渐普及,大家更多的将汽车看成是一种基本的代步工具。对于汽车所寄托的情感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彰显身份地位,而是更加多元化,他们想通过车向别人展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或时尚个性,或优雅品味,或成功体面,或有型拉风等。
购车决策更加理性成熟
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初期,产品较少,车型间相似度高,车价也较高,这一时期用户购车时可选择范围不大,关注的因素也就相对简单,只与品牌及价格密切相关。随着乘用车市场发展,产品日益丰富,用户对汽车的需求更加复杂,购车时关注的因素也就出现了很大变化。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调查发现,价格作为用户购车最关注因素的比例从2002年的40.8%下降到2012年34.7%,虽然近十年来一直排在用户购车最关注因素前三的位置,但是用户对价格的关注呈现下降趋势;用户对于外观的重视程度由18.8%(2002年)上升到25.8%(2012年),排名由第六位(2002年)上升到了第三位(2012年)。用户对于外观的具体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之前大家普遍喜欢大气、中庸的车型外观,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个性,“想要买和周围朋友不一样的车”成为了消费者购车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运动、时尚和动感的外观风格也是在乘用车用户广泛提到的关键词。此外,用户对于舒适性和操控性的关注程度也有上升,舒适性的比例由8.3%(2002年)上升到15.7%(2012年),操控性的比例由10.4%(2002年)上升到12.2%(2012年)。总而言之,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停留在价格层面, 而是越来越多的关注汽车内在性能和驾驶体验。汽车品牌也必须相应创造这种体验的机会, 同时车型也必须要达到这类消费者的利益诉求点。
汽车环保意识逐渐普及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越发的凸现出来。近年来政府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各大媒体也充斥着环境保护的宣传,环保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
环保对于汽车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国家信息中心调查发现,近1/3的用户购车时会关注购买车辆是否环保,而对于车的环保性,用户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对车辆自身内部要求环保健康,主要是从车内的味道,以及车内材质是否环保等方面进行考虑,甚至有的用户提到,在国内应该由国家或者一个第三方的权威组织对车内环保标准进行检测,这样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二是车辆排放的环保性,这主要体现在低碳节能上,用户希望能够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购买对环境污染更小的车。
因此,消费者购车时比过去更关注车辆的环保和健康,那些采用新科技、更环保节能的车型会越来越受欢迎,注重节能环保,强调社会责任感的汽车品牌会更受消费者的喜爱。
贷款购车趋于上升
中国消费者“超前消费”的意识在逐渐增多,截至2012年底中国发行的信用卡数量已达3.3亿张,是2006年的6倍。汽车信贷随着用户消费意识的逐渐转变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据国家信息中心调查显示,2008年中国乘用车用户使用消费信贷的比例仅有4.8%,但是到2012年使用消费信贷用户的比例上升到9.3%,增长很快。同时,对比汽车工业相对成熟的欧、美、日等国家, 60 %?80 %的整车销售是通过消费信贷方式实现,可以预见未来汽车金融在中国肯定会得到较大发展,汽车金融可待挖掘的潜力巨大。并且国内很多汽车企业也将眼光瞄准了汽车信贷。
2004年,中国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GMAC-SAIC)由通用汽车金融、上汽通用、上汽财务三方合资组建,随后大众汽车金融(中国)、丰田汽车金融(中国)、福特汽车金融(中国)等众多汽车金融公司纷纷出现。在2009年奇瑞汽车和徽商银行组建了自主品牌的第一个汽车金融公司——奇瑞徽银汽车金融,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17家汽车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的大量出现也预示着中国未来汽车消费形式的转变。
结语
中国乘用车市场过去的十年是黄金的十年,也是变革的十年。市场增长速度让世界瞩目,消费人群及其行为、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毋庸置疑,下一个十年,中国市场和消费者还将发生一些意想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