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教学反思,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

2013-04-29丁思金

考试周刊 2013年79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丁思金

摘 要: 文章认为,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反思教学的每个环节,深入研究教材,关注学生实际特点,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多角度、多层次反思、总结,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语文课堂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意思是说只有学习之后,才能够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过后深入反思,才能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和知识的贫乏,才能取长补短,从而发展和提高。教后反思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反思,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反思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

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紧围绕既定教学目标、文章的写作背景,因材施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备课中未能预知的状况,所以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我在高一(9)班讲授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第二课专《相信未来》时,对诗歌中出现的“蜘蛛网”、“炉台”等意象进行讲解时,虽然把该讲的内容都讲了,但课后感觉学生理解不够透彻,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经过教学反思,我认识到,“90后”距离“文革”太过遥远,无法体会身处“文革”中,且遭受迫害之人的感情,因此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明显不够准确或透彻。下午给高一(10)班上课时,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知人论世,我首先补充介绍了“文革”时期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以及在“文革”中遭受不公待遇的人的遭遇,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了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了那一代人在黑暗中痛斥恶势力,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人生态度,从而较好地把握和鉴赏了诗歌的相关意象。对于这节课的调整情况,我及时地记录下来,以便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

二、反思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高一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有较大差异,他们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所以,尽管我们深入地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精神,也反复熟悉了教材内容,并且花费了较多的时间,精心准备了教案,但课堂构思和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依然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预设目标的达成、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学生的课堂反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教法的利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等方面,都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可能会留下些许遗憾,这些都是教学工作中的缺漏。语文教师要及时反思,深入思考、仔细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保证今后不再留下类似缺陷。

三、反思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科学、实用的导学案让教师由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形成能力。很多时候由于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备课时间的限制,有的老师为了节省精力,使导学案的使用过于流程化、理科化,进而直接把导学案当成教案使用,把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由学生一一对应回答,连最基本的过渡语和总结语都没有,更不必说个性化的解读,使语文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变成了數学、物理等理科类的课堂。这不仅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失去“原味”,更应该引起反思: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会不会因此而逐步退化。例如,我在讲授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四板块“像山那样思考”第一篇散文《江南的冬景》时,设计的导学案尽管对基础知识、文章思路、语言及思想等方面都有针对性的突破,但由于没有单独设计的教案,缺乏教学语言的设计与锤炼,教学过程就显得枯燥无味,整堂课成了试卷讲评课,失去了散文教学该有的特点,下一课教学时,经过精心准备,仔细推敲和锤炼语言,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显著增强。

四、反思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挖掘深度

对文本的研读,学生多数仅仅停留在表层意义的理解和感知,甚至会把一篇课文当做故事阅读,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地深度挖掘文本,探究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例如,在必修一第三板块《我心归去》这一课的教学中,应该从“想家”和对“故乡”的内涵的理解两个角度展开教学,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的层面过浅,多数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对“故乡”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远远不够。经过反思,我觉得备课中教师应该首先深入研读文本,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通过对文本探究,对“故乡”这一内涵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五、反思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基本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能直接提供给学生明确的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将会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如果教学目标大而空、模糊不够具体,则会使教学内容没有依托,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无法合理处理安排好主体教学环节与辅助教学环节的关系。例如:我在讲授必修一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中《想北平》一课时,预设了一个教学目标:反复研读文本,与编者对话。由于学生和文本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中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就显得大而空,反而使课堂教学与目标脱节,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抓不住重点。我把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为:反复研读文本,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忧患意识。这样在教学中就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方向,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六、反思文本教学顺序和教学模块的组合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纂突出了主题的特征,它是以主题为依据构成各个板块,每个板块中的文本有不同的创作背景、文体特征等许多方面的差异。而且文本的编写顺序在表现主题及学生的理解层面上,也存在一些深与浅的区别。例如,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板块中,前两课两篇课文主要是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感和“故乡”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难较好地深入理解“故乡”的内涵,而后面两课,一是从现实层面解读了人为何会想家,二是从理想层面阐释了人又为何要离乡,理解了这两个层面之后,再体会人的思乡之情和理解“家”、“故乡”的内涵,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可以对板块的文本教学顺序进行调整,先学习《乡土情结》、《前方》,再学习《想北平》和《我心归去》。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教学反思,从各个方面改善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从每节课中汲取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益的养分,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使之迈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董青,孙士德著.分层教学,因材施教.2000.10.

[2]朱绍禹著.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聋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合”乐而“不为”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