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

2013-04-29翟永君武博文

大学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职

翟永君 武博文

[摘 要]文章在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现状及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基础上,从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等基本理论出发,提出了基于胜任力的高职人才应具有的素质结构以及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人才素质 高职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43-02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多上,更体现在对人才素质标准的提高上。因此,面对新的挑战,高职教育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素质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胜任力模型理论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它不仅注重人才培养的外显知识和技能,更注重人才隐形素质的塑造,对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改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技术更新不断加快,但人才的素质却没有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部分情况甚至令人担忧。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长期以来,高级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沿袭着一种过度偏重于基础教育理论的人才培养框架,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理论性教学,而在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学生不能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想过于功利

学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为了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往往体现为不断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程体系中,如更新课程名称、更换教材版本,但在课程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只注重学生修了多少门课、拿到了多少学分,而忽视了教学效果,甚至连考试也在走过场。这种功利性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过于僵化

传统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对人才培养的约束性过强,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偏重于教学文件的完整和教学秩序的规范,抑制了教学环境的创新以及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发展,阻碍了师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高职院校人才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评价思想方面比较混乱,评价内容过于简单,评价标准较低。在当前这种评价体系下,所培养的人才往往只是成为知识的考试能手而不是应用能手。

二、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概述

(一)胜任力的内涵

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计量或计数的,并且能够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二)胜任力模型内涵

胜任力模型是指那些高绩效者与绩效平平者或低绩效者之间存在差异的特征的集合。它是某个工作岗位或职业的绩效优秀者为成功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概括而言,胜任力模型实际上是为某一特定的岗位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准,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各种重要的素质要素。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进行人才素质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一)是高职教育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指导,将高职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培养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准则,为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赢得空间。

(二)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

通过建立人才培养素质的胜任力模型,区分并明确导致同一专业素质优秀人员与普通人员的存有差异的原因,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胜任工作岗位以及取得优异绩效提供帮助,促进人才素质整体提升。

(三)为人才筛选提供参考

每所高职院校虽然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社会环境有所不同,但从事同一专业的绩优标准以及支撑该绩优标准的胜任力要求,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通用意义。所以,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专业人才素质结构,可为各地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比较提供重要参考。

四、胜任力模型对高职人才素质规划的启示

(一)高职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综合素质

胜任力更加强调的是人格、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因为这些内在因素对于所培养的人才将来能否取得优异的工作成绩至关重要。然而,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并没有把学生个人动机、价值观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列入培养计划中,导致部分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团队协作、艰苦创业、敢于拼搏等方面存有欠缺。

(二)高职院校人才素质培养应分门别类突出特色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都是以教育学理论为框架,对具体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目标的描述过于宽泛,且不同专业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上缺乏明显的差异性,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这就使学生在特定工作情境中,无法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和体现专业优势。因此,要使学生将来能够找到绩优的工作,就必须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制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未来工作量身定制专业人才素质结构。

五、以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人才素质结构

高职人才培养胜任力素质主要包括:抵御风险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承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处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

(一)塑造个性与自我概念

该项素质要求学生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变意识,对个体充满自信,乐于接受各种挑战并能镇定应对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同时,个体能够灵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并具备较强的自律能力。

(二)向往成就并付诸行动

在专业发展中对成就取得极具渴望,能够为团队发展设定较高的发展目标。对专业发展具有强烈的主动性,随时为可能到来的机遇做好准备,并能够在发展中表现出较强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境,来对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二次理解,将其转化成适用于工作实际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已处理的问题进行及时归纳,转化为个人所学,丰富专业知识。

(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善于与同伴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同伴思想,改善个人行为。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能够探寻问题根源,提出解决办法。

六、基于胜任力下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应把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教育必须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灌输式教育变为创新性教育,鼓励学生创新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知识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基础。在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传授知识为探索知识。

(三)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在锻炼与实践中培养洞察力、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课余参与跟专业相关的各种科技竞赛,支持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及课题。

(四)人格塑造成为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核心

人格不但包含人的理想、信念、特质、动机、价值观、自我形象等,独立性、意志力、进取心、责任感、冒险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也应在其塑造范畴之内。人格是最难培养的胜任力,但这也是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创新工作最为重要的素质。

总之,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技能人才是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培养质量、增强高职教育竞争力的出路。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朝晖,曹欢.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上).

[2] 张勇强.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对策思考[J].科教导刊,2012,(12上).

[3] 刘莉.对接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4]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5] 刘新民,王垒,吴士健.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