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捐里的光芒

2013-04-29西岸柳

做人与处世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化用品老夏文具

西岸柳

长春市五十多岁的夏志国和陈玉珍夫妇经营着文化用品批发小店。小店也太小了,不到5平方米,除去周围摆满了的作业本、铅笔、书包等,只留下仅供一人通过的小道。夏志国患有股骨头坏死,因为行动不便,主要负责坐在门口接电话、接待顾客。他们夫妇也真抠门儿,夏志国身旁有一个办公用的小桌子,颜色早已褪尽,上面布满了划痕,要不是倚在凳子和墙壁中间,早就散架子了。他们家里还是那二十多年前的破旧家具。十多年来,他们两口子没穿過一件名牌衣服,到现在用的还是一部和座机绑定在一块儿的小灵通。

他们之所以抠门儿,是因为挣钱不易呀。即使到了现在,卖一支油笔挣2分钱,一个本子挣5分钱。当年妻子陈玉珍下岗,推着小车在光复路上卖文具。她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准备,晚上一直等到路上没有行人了才收摊。要是哪天没挣到钱,第二天她就得更早出摊儿,到很晚才回家。经过几年辛苦打拼和省吃俭用,陈玉珍终于有了自己的柜台,后来又租下了现在的小门市。

一天,电视里播放着“大眼睛”的照片,照片里的主人公——安徽省大别山区一位农家女孩,成了农村千万贫困失学儿童少年的缩影。夏志国和陈玉珍也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了这双“大眼睛”。他们的眼睛湿润了。“农村怎么还有那么多苦孩子。”话语不多的夏志国说。“我们应为那些念不起书的孩子做点什么。”陈玉珍坚定地说,“咱有那么多文具,捐给那些孩子吧。”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陈玉珍的话说到了夏志国的心坎儿上。

第二天一早,夏志国双手拎着妻子早已准备好的一兜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样品,找到了长春市一家慈善部门,表示自己想要捐赠。工作人员看到夏志国拿来的新文具,高兴极了,他说:“那些农村孩子准没见过你这些文具,他们太需要了,你有多少?”夏志国兴奋地说:“我有一库房,你们啥时候想要,都可以来找我。”

第二天,他找来几名装卸工,从库房里一箱箱地搬本子、铅笔、钢笔、橡皮……几个人忙活了半天,装了整整三大车。装车时,陈玉珍总是亲自跳上车,把一箱箱文具摆得整整齐齐,为的是节省空间,多给孩子们装点东西。

那是他们第一次亲手把文具送到贫困学校学生的手上。那所学校破得连围墙都没有,桌椅没有腿全的。孩子们看到新文具,笑得比过年都开心,拿到一根铅笔都跟得了宝贝似的,跑到他们身边一次又一次地说“谢谢”。

从那以后,夏志国夫妻平均每年都要找两所农村学校捐赠文具,他们的脚步几乎走遍了长春市所有的县市区。可他们永远忘不掉孩子们期盼的眼神,永远忘不掉孩子们开心的笑脸,也永远不会停下捐赠的脚步。

有人说:“老夏两口子对自己抠,可从不对孩子们抠。孩子缺啥,他们送啥,那些捐赠的文具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老夏店里经营的,像图书、水彩、书包,都是他们掏钱去商场买回来的。”14年来,夏志国和陈玉珍夫妇,走访了吉林省30多所乡村小学,为8000多名学生送去文体用品。

因为患有股骨头坏死,夏志国走路时要拄双拐,但每次捐助,他都要亲自到现场。他说:“孩子们需要,只要我能走,做50次、100次都可以。”

冬季的长春还很寒冷,小店里堆满了他们即将给孩子们送去的文化用品,把难得一见的阳光隔在了门外。夏志国患股骨头坏死的腿是不能着凉的,为了省电,他腿边的电暖器却始终没有打开过。仿佛这里没有寒冷,而是开花的美丽季节。他们很卑微,丝毫不引人注目;那角落太隐蔽,以至于很难让人发现。然而,就在生活中不起眼的地方,有两颗纯净的灵魂发出一缕芳香,不仅催生出亿万人的尊敬与感动,还让全世界看到两个小人物发出的大光芒。

编辑 张金余

猜你喜欢

文化用品老夏文具
老来唯相思不忘
我的文具我做主
奇奇怪怪的文具
买文具
谁第一?
老来唯相思不忘
老来唯相思不忘
We Love文具
◎ 永外城文化用品市场
◎ 大连悦木昌吉文化用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