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的交互实验设计和实现
2013-04-29石永琪
石永琪
摘要: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过于重视,而实验技能的实践机会却不断减少,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不平衡矛盾越来越突出。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它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实践技能的内容,提高了整体教学的质量。该文在考察大学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结合大学计算机实验的具体特点,确定采用VRML技术进行开发;同时,分别从实用角度、运作原理、编辑环境几个方面对VRML语言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其次,分析了虚拟实验的基本需求,并结合需求对虚拟实验的总体架构进行了设计及功能模块的划分;最后,结合具体的三维模型,从模型的绘制、贴图的赋予、交互行为的添加三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实现。
关键词:虚拟现实;交互设计;VRML;漫游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8-1968-07
1 概述
虚拟现实,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进一步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其应用领域覆盖了军事、教育、医疗、城市规划、远程实验等众多领域。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增强用户的体验深度和记忆层次,进而达到辅助行业的作用。其硬件设备主要包括立体头盔、数据手套及各种传感器,软件资源包括图形处理系统、建模软件及各种交互软件。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教育行业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新的手段和机遇。传统的实验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校硬件设备资源有限,对于部分贵重的设备无法做到一人一份,学生无法自由地进行实践性尝试;其二,设备管理与维护的成本较高,很多学校的教师承担了上课与管理设备的双重压力;其三,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及设备的安全问题都很难得到控制,这也导致了部分实验的搁浅;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将现实世界中的实验设备,完全地、完整地迁移到虚拟空间,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空间中,通过鼠标和键盘的操作,进行完全逼真的实验,基本达到教育实践的目的。
2 虚拟现实技术分析
几何造型节点(shape):shape节点定义了立体图形的色彩、材质、纹理、尺寸、形状等外观特征。主要有外观特征节点(appearance)和几何形状节点(geometry)。
交互节点:交互节点可以用来强调虚拟环境的真实程度。从侧面反映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相互之间存在联系。
插补器节点:该节点的使用是用来操纵动画的,原理很简单,通过引入一组跟时间对应的关键点,让每个关键点跟其中一组动态的动画产生联系,当场景中的时间发生变化的时候,场景中的与之关联的对象会同步地对位移、造型做出变化。
传感器节点:传感器节点(Senser)类似人的神经系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前感知某些外界的状态的变化,用户可以借此做出合理的判断。通过传感器节点的合理应用,可以方便地感知用户的操作状态和目的,让互动场景更加具有真实性。
脚本节点: 脚本节点(Script)指包含程序设计的节点,通过使用编程语言,引入不同的脚本,可以为开发人员提供更强大的用户接口,可以使编程更加灵活,设计出更加有趣的场景。
3 三维建模与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框架
3.1.1 系统需求分析
虚实结合的虚拟现实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网络带宽的限制,通过访问接入网络的VRML服务器,利用虚拟实验设备进行实验,通过鼠标或键盘对虚拟三维模型进行合理地操作,增强趣味型。通过观看虚拟设备动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虚拟现实系统在设计时考虑的角度有:
1)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上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比如在家里、在寝室等环境,通过虚拟现实提供的“虚拟仿真环境",学生在可以接入网络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地借助计算机进行学习,通过与共同学习者合作、交流,讨论获取知识或技能。
参考文献:
[1] Steve Cunningham.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Mel Slater.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环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Grigore C,Burdea,Philippe Coiffet.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 奥利弗·格劳.虚拟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刘光然.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 吕建德.游戏程序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7] 耿卫东,陈凯,李鑫,徐明亮.三维游戏引擎设计与实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8] 张宝荣,吕新欣.Maya总动员:动画编程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