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琼花会馆初探
2013-04-29陈旭芝
陈旭芝
摘 要:佛山琼花会馆是最早的粤剧民间组织,近代佛山武术的发祥地,由于琼花会馆早已被毁,多年来虽有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琼花会馆,但仍感资料匮乏。下面就我了解到的有关琼花会馆的资料,进行介绍和探讨,希望有助于大家对琼花会馆的认识。
关键词:佛山琼花会馆 粤剧 兴起 规模 衰败
琼花会馆,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是民间组织的粤剧会馆,也是最早的粤剧行会组织。粤剧行内有曰:“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粤剧届老艺人黄君武说:“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会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嘉庆十一年的《羊城古钞》记载着广佛地区一些有代表性庙宇寺观的历史变迁,如:“琼花庙,在西域外十一铺,明万历十八年建。”长期从事粤剧研究的香港胡振先生在《广东戏剧史》第三卷中写道:“我曾经看过康熙版的《佛山忠义乡志》,志中写着琼花会馆建于明万历元年。”多年来虽有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琼花会馆,但仍感资料匮乏。下面就我了解到的有关琼花会馆的资料,进行介绍和探讨,希望有助于大家对琼花会馆的认识。
一、琼花会馆的兴起
明清之际,佛山为南北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陶瓷、纺织、铸造等工商业、手工业十分兴盛,经济繁荣,百货山积,商贾云集,是全国“四大名镇”和作为南北贸易中心的“四大聚”之一。乾隆年间,佛山镇内各行各业的会馆已林林总总,山陕、浙江、楚南、江西、福建等省在佛山均设有同乡会馆。据史料记载,那个时候的佛山是一个宗教民俗活动十分活跃的城镇。由于神诞、酬神、迎神等活动频繁,同时需要本地班的神功戏助兴,使得这种戏剧在当时的佛山地区有很大市场。
据佛山张槎《大江冯氏族谱》、石湾《太原霍氏族谱》、《佛山忠义乡志》等本地文献以及一些碑刻资料,都记载了明代佛山戏剧演出活动的活跃。写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佛山石湾《太原霍氏族谱》记载着当时戏剧演出的情况:“一年之景,元宵之灯酒,三月三之扮饰,五月五之龙舟,七月七之演戏,世俗相尚,难于禁革……。七月七之演戏,良家子弟不宜学习其事,虽学会唱曲,与人观看,便是小辈之流,失于大体,一入散诞,必淫荡其性。后之子孙,遵吾墨嘱。”这说明了早在明代佛山戏剧演出活动就很频繁。随着艺人数量不断增加,本地班逐步壮大。明万历年间,在佛山大基尾(现红强街135号对面)建立了粤剧本地班最早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并在其附近建造供戏船停泊的琼花水埗。乾隆十七年(1752)刻印的《佛山忠义乡志》卷五《乡俗志》中附的“乡域图”,画出了琼花会馆的具体位置,并明确写着“琼花会馆在大基尾”,可见琼花会馆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清道光《佛山街略》中有记载“东胜街:卖戏盔,有班馆,若戏船下乡不能承接,故设馆代之。……琼花会馆:俱泊戏船。每逢天贶,各班集众酬恩,或三四班会同演唱,或七八班合演不等,极甚兴闹。”广东八和会馆最后一任会长黄君武在《八和会馆馆史》一文中也有记载:“在佛山大基尾水埗头边,我见过有一石碑,刻有‘琼花水埗四字,是明朝万历年间立的。”琼花水埗是红船湾泊的专用码头,“优船聚于基头”是乡志对琼花水埗戏船汇聚的场景描写,原立有“大明万历琼花水埗”石牌。
乾隆年间,祖庙北帝神诞赛会发展为“各坊结彩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而在当时,琼花会馆正是北帝神诞赛会承演的组织者,作为“伶人报赛之所”,琼花会馆的“戏船”到各乡巡回演出,应接不暇。清道光《梦华琐簿》有记载“广州佛山镇琼花会馆,为伶人报赛之所,香火极盛,每岁祀神时,各班中共推生脚一人,生平演剧未充厮役下贱者,捧神像出龛入彩亭。”清道光《佛山忠义乡志》也记载了当时的情况:“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白鹭之涟漪散练,琼馆之歌舞联班。”琼花会馆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华光诞时戏行中人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
作为粤剧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属下各会众。琼花会馆的建立,以本地班不断发展及形成规模为先决条件,也是佛山戏行组织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粤剧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琼花会馆是佛山粤剧乃至整个广东粤剧文化在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
二、琼花会馆的规模
康熙版《佛山忠义乡志》中有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佛山粤剧届前辈吴炯坚在《琼花会馆拾零录》记载“在1914年曾在大基尾见过琼花会馆,该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二字。全馆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两边有青云巷,分别署有‘龙翔‘凤翥字样,并有厢房。全馆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钟鼓,继后又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一进至第二进之间相距十丈有余,可容不少观众看戏;第三进是会所、会议室。传说曾是天地会秘密会集,进行反清活动据点。”佛山武术咏春名家吴仲素和叶问的弟子陈劲也在其作品中描述过琼花会馆,陈劲根据两位师父讲述的历史和相关事迹进行整理成书,《佛山赞先生》于1952年出版。书中写有“琼花会馆,建筑宏伟,前后共数层,庭院深邃,地方宽敞,头厅为戏台,二厅乃演武厅,三厅则为各班伶人憩息之地,四厅则门禁森严,不准外人入内者”。 孔翟光和陈劲对琼花会馆的描述基本吻合。根据前辈们的印象和描述,琼花会馆的模型大概如上图示。
三、琼花会馆的败落
咸丰四年(1854年),本地班艺人李文茂率领梨园弟子,与太平天国一道反抗满清政府。当时他以佛山琼花会馆为根据地,把粤剧班中识武之人编为三军,李文茂亲自任三军统帅,起义不久便攻占了10多个县。 1855年,满清政府为了消灭三军势力,下令禁演粤剧,由于执行禁令的广东总督叶名琛对粤剧艺人深恶痛绝,便下令解散所有的粤剧戏班,焚毁佛山和广州的“琼花会馆”。
同治八年(1869年),兰云向清廷奏准粤剧解禁,粤剧戏班得获复业。邝新华等粤剧艺人倡议在广州建立八和会馆,取“和翕八方”之意,以代佛山琼花会馆,粤剧活动中心转至广州,而佛山亦变为各戏班巡回转接的中心地点。
琼花会馆虽然已经消逝,但坐落在佛山市禅城区兆祥路的兆祥黄公祠的广东粤剧博物馆里,一座题着“琼花会馆”四字的牌坊,还在追忆着琼花会馆当年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清乾隆《佛山忠义志》
[2]清道光《梦华琐簿》
[3]清道光《佛山街略》
[4]清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
[5]康熙版《佛山忠义乡志》
[6]明成化《太原霍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