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昭耆眼中的医患沟通

2013-04-29程守勤戴兆慧

祝您健康 2013年8期
关键词:元帅贺龙医患

程守勤 戴兆慧

曾昭耆教授从1954年开始担任贺龙元帅的保健医生,现已83岁高龄。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认识到医学的人文性以及医患沟通方式的重要性。”

让贺龙元帅“害怕”的大夫

“几十年的枪林弹雨,从来没想过能活到现在,保什么健啊!——这是贺龙元帅当初的原话。”贺龙一开始对保健医生的建议很不上心,在曾昭耆之前曾辞退过多位保健医生。曾昭耆刚一上任就遇到了很多问题:“我跟他说的话,他都不听。有一次,他感冒还没好,却一直开会到深夜,开完会还在看书。我觉得这样不行,就去劝他早点睡。”劝得烦了,贺龙元帅冲曾昭耆吼了句:“你还真想管我啊,出去!”吓得曾昭耆赶紧跑了出来。“但是第二天,贺龙元帅又向我道歉,说昨天自己态度不好。”

曾昭耆开始反思应该如何展开工作。他轻易不约束贺龙,甚至平时还和他一起打牌、散步、钓鱼。但是,一旦做出医嘱也绝不改变,他曾经直接对贺龙说:“要不你现在就辞退我,要不这件事你必须按我说的办!”渐渐地,他开始尊重曾昭耆的意见,甚至后来还有传言说,贺龙元帅一生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怕大夫。做“会干”也“会说”的医生

曾昭耆说:“所谓‘会干是指医疗水平要过关,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治病救人;而‘会说是指医生要掌握说话的艺术,将其运用到解释病情、动员病人中去。‘说和‘干是相辅相成的。”“曾经就有一个让我非常后悔的病例。病人是某核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来就诊的时候已经发现很多问题,我给他开了药,也开了假条,让他回去后一定请假休息。谁知这个病人非常敬业,回去将假条塞兜里又继续工作了,不到两周他就突然病倒,送来医院急诊后还是偏瘫了。我不禁想,如果当时我把情况说得严重一点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

曾昭耆说,对待过分担忧自己病情的病人,应该向其详细解释病情,利用专业知识令其宽心。相反,对待某些特别容易疏忽大意的病人,要及时敲响警钟,甚至吓唬他。

北京交警大队某队长患有高血压,但是每次开了药回去都不吃。当他又来就诊时,曾昭耆问他:“出了交通事故,处分责任人不就行了,还做这么多工作干什么?”病人立刻回答:“那怎么行!即便做了这些工作,还担心出事故,不做更不得了!”

曾昭耆随即说:“治疗高血压也是—样的,吃药就是做工作,如果不吃,发生并发症就不好办了。”病人当时明白了这番对话的意思,以后就乖乖吃药了。

曾昭耆强调,不注意及时向病人解释,或不善于做家属工作,是部分医生的一个缺点。越是想搞“愚民政策”,病人家属越是对医生怀有戒备心理。医生应该将病情向病人、家属解释清楚,要善于问病人“我解释清楚了吗?”而不是“你听懂了吗?”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医患矛盾。

冷漠是医患沟通的大忌

“一对神情焦急的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看精神科,医生给孩子检查完毕之后半天都不说一句话,家长非常焦急,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家长:孩子是什么病?

医生:精神病。

家长:怎么办?

医生:吃药。

从头到尾,这个医生只说了五个字,结果他被投诉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现在的医生诊疗过程中有很多,有不少医生抱怨,两分钟就得看一个病人,根本没精力一个个解释。其实两分钟也有两分钟的交流办法。”

曾昭耆说,自己在给病人看诊时会一边解释一边诊断,一直说话,不喝水,也不去厕所。“病人来医院看病,如果对自己的病情完全不了解,是不会安心的,这对治病也是有害的。”

曾教授认为,在医生诊疗过程中态度粗暴恶劣的只是极个别现象,比较常见的是态度冷漠,与其等到发生医患纠纷了再去花精力解决,不如在诊疗过程中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注重非物质治疗

“50多年前我还是一位住院医生时,有一次值夜班,突然有病人说自己头疼得厉害,多项检查的结果都是正常。没办法,我只能陪在病人床边,并不断抚摸他头部,过了半小时病人居然睡着了。”

曾昭耆还曾经接收过一位70多岁的心梗患者,当初他被辗转送到北京医院时,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曾昭耆替他诊断之后,这位病人对自己的儿子说了一句话:“小子,你看那个医生的样子,我的病能好!”果然,在四周的治疗之后,他的病好了。

“病人之所以对自己病情突然有了信心,正是从医生良好的仪表风度、谈吐举止中产生了信任感,而这种信心又有助病情的好转。”曾昭耆强调,医生的一举一动对病人都有很深的影响,现代医学在加强药物、手术等物质治疗方法的同时,也不应该疏忽“仪表风度、床边诊室、倾听、解释安慰、抚摸”等非物质治疗方法。

(编辑 林妙)

猜你喜欢

元帅贺龙医患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记叶剑英元帅的一次垂钓